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聯合國支持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稱,社會上污染最嚴重的10%人群要為氣候變化背後每年近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負責,這為針對精英群體的政策創造了“強大動力”。這一國家內部的“碳不平等”現象,為針對最大污染者徵收財富稅提供了理由。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中國大陸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11日與 美國 總統氣候問題特使柯瑞舉行視訊會談。雙方一致同意後續將進一步保持溝通。
受俄烏戰爭影響,國際能源價格大漲,台電去年虧損達新台幣2675億元;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今天表示,今年預計再虧2785億元,至年底恐累虧逾5400億元,除政府1500億元增資,也會向電價審議委員會爭取電價調整空間。
今年恐成最熱的一年!分析研究明確指出,全球 暖化 就是造成極端天氣的主要因素,科學家盼能透過更先進的氣候模型來精準評估相關的影響。
立法院10日 三讀通過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時隔8年大幅修法,明定我國應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成為未來氣候治理主要法源。
台灣海洋廢棄物清除總量,依據國家海洋保育署統計報告,二○二○年約一一○○公噸,二○二二年底增為一一四五公噸,其中再利用率約八%。
針對非核家園與淨零爭議,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減碳目標是讓碳排減下來,不是要核能才可達淨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