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今年才過到一半,台灣已遭遇「五十六年來最嚴重乾旱」與「七十四年來最熱五月」兩項氣候大禮,氣候變遷早非事不關己的危言聳聽,成為沉浸式的全民共業。自京都議定書以來,「減碳救地球」的做法已普遍為各先進國家接受,而巴黎協定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更明示,唯有二○五○全球達淨零碳排,才能勉強減緩氣候浩劫。

上個月連續梅雨紓解旱象,供灌嘉南平原農業用水的曾文水庫及烏山頭水庫,合計蓄水量逾2億噸,水情穩定,經濟部及農委會同意恢復供水,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昨天恢復供灌嘉義縣市共計8千多公頃稻田,防疫不影響耕作,農民開心下田整地,準備浸田插秧。

紐西蘭總理雅登12日表示,本周將緊急召開亞太經合會(APEC)的非正式視訊峰會,商討亞太地區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對策、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並且協調經濟因應措施。這將是APEC首度在正式會議前舉行緊急峰會。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政府可鼓勵國內許多投入節水與再生水的標竿企業,如:台積電、友達、中鋼及奇美等,讓欲投入再生水產業的廠商參考,一同建立台灣再生水產業。

歐盟計劃於14日公布名為「Fit for 55」的氣候計畫,內容涵蓋12項政策,範圍鎖定能源、工業、運輸與家庭等四大領域,希望在未來十年內大幅降低碳排量。

外電報導,印度高級官員表示,如無來自富國的充足財政支援,以抵銷轉換至乾淨能源的高昂成本,則無法把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當作優先事項。

最新研究收集全球167個都市排放氣體的數據發現,造成氣候暖化的氣體排放量過半來自約25個大城市,且這些城市幾乎全數都在中國。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此活動源自1970年代美國校園興起的環保運動,1990年代這項活動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世界環境保護,愛地球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