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瞭望台

中國昨天朝太平洋試射洲際彈道飛彈,距離上次朝太平洋方向試射已間隔44年。 戰略學者分析,中國藉此對美國傳達具有核報復能力,且展現一旦台海發生戰事,有能力拒止美軍介入。

中國經濟學者、投資公司春華資本的創始人胡祖六近日在論壇上表示,要掌握中國經濟走勢是否向好,居民消費是最重要的經濟指標,它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唯一可行驅動力。

中國全國的財政收入持續低迷,據統計,今年前8個月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人民幣14.8兆(約新台幣66.6兆元),年減2.6%。分析指出,除了減稅降費政策外,地方賣地收入持續下降也影響財政收入。

中國大陸昨天晚間宣布,從25日起停止執行對原產台灣的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政策。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商擔憂,未來兩岸在持續無法溝通下,大陸會再針對其他項目產品課稅。

為解決勞動力逐漸減少問題,穩定整體經濟活力,大陸13日推出「漸進式延退政策」,自2025年元旦起,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本60週歲延遲到63週歲,女職工則從原本50週歲、55週歲(幹部),分別延遲到55週歲、58週歲。本次調整也是大陸職工法定退休年齡自1950年代確定後,70年來首次調整。

經濟成長動能流失、景氣持續低迷下,大陸14日公布的8月份消費、工業、投資、房地產等經濟數據持續放緩,不僅遜於預期且較7月下挫。專家表示,「金九銀十」旺季前夕,大陸經濟增長放緩將進一步惡化,若要走出通縮壓力,需有更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

大陸國家統計局將於14日發布8月份經濟數據。機構分析,8月以來政策效應進一步釋放,工業需求逐步復甦,但 整體經濟下行壓力猶存,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依舊,居民消費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並表示,今年投資、消費、物價、就業、收入、信貸、理財和股市的疲軟現象,除市場信心不足和預期不穩外,背後主因還是房地產。

八月底,美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赴北京見王毅。這是二○二一年三月以來中美雙方公開和私下會面的第七次。相較首次見面針鋒相對後一年半空窗期,目前雙方關係正如《金融時報》八月廿六日所稱「逐漸冰融」slow thaw of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