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斌/美國兩黨 調整對中 兩岸新局

八月底,美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赴北京見王毅。這是二○二一年三月以來中美雙方公開和私下會面的第七次。相較首次見面針鋒相對後一年半空窗期,目前雙方關係正如《金融時報》八月廿六日所稱「逐漸冰融」slow thaw of relations。

這次蘇利文特別強調雙方在競爭中仍然可有合作,包括禁毒、執法、合作遣返非法移民、應對氣候變遷、兩軍領導視訊通話等。三年半前首次見面美方訓斥中方所用的「對抗」confrontation字眼早已煙消雲散。其實表象之下,美國民主黨政府對中國政策思維已有更深層的調整。

蘇利文赴北京前,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學者馬札爾(Michael J.Mazarr)在七月廿三日英國雜誌《英格柏策》Engelberg Ideas上發表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建議〈想像終結中美對抗〉Imagining the endgame of the US-China rivalry。重點如下:

●今日中美彼此畏懼懷疑,在南海和台灣不停對抗,激起雙方強烈愛國分子趨向極端行為,疏遠其他不選邊站的國家。

●單靠持續對抗並非完整的成功政策an incomplete recipe for success。對抗最後會失控,不利於美國。

●今日中國是經濟巨人、科技精良、文化歷史向心力強,外來壓力和國際孤立對它無效。

●美國應提醒中國的儒家傳統,尊為上國,善待鄰邦。美國應更謙虛令中國接受緊張的緩解。

●中美未來終結對抗的方案,可考慮英法在拿破崙戰爭後初期的合作、或美日在上世紀七○和八○年代的關係、或十九/廿世紀間英國接受美國崛起。

以上是美國執政民主黨思考的政策調整。如果共和黨贏得十一月美國大選呢?

柯伯吉(Eldridge Colby)是川普上次任總統的國防部副助卿。若川普再當選,他是呼聲最高的國家安全顧問。二○二一年他出版的《拒止戰略》(The Strategy of Denial)寫道:「美國希望對中國維持軍事優勢,但…根本無法實現。」

八月二日,他在《外交政策》博客訪問裡表示以下看法:

●亞洲第一:美國應盡速結束在歐洲和中東涉入的衝突,以專注亞洲的挑戰(中國)。

●勢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但共存,不企圖消滅對方。亦可稱為「守勢現實主義」。不同於美國目前所為的「攻勢現實主義」—用各種手段不斷擴充自己消滅對方。

●經濟高於軍事:是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排序。

●目的與資源:兩者比例須合理。他反對國會討論準備兩戰場同時打。因為美國打一個戰爭的資源都不夠。他不同意川普總統之前任命的官員博明(Matt Pottinger)全力反中不惜一戰。

●台灣:國防經費遠遠不足還不斷戳北京的眼睛。

以上的檢視呈現新趨勢: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雖一致反中,但都由對抗移向避免衝突。既然台灣是中美衝突最大的引爆點,兩黨都傾向鼓勵台北與北京和平對話以緩解海峽緊張。

二○二二年一月八日拜登政府國安會亞太政策主任—現任副國務卿的坎貝爾—表示「支持兩岸和平對話接觸」。二○二四年六月初,前共和黨政府國務院亞太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主持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美中台學者二軌閉門會議建議:避免台海危機兩岸需直接對話。

(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著有《偶爾言中》)

相關新聞

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分別揭曉了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及即將公布的文學獎。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世界銀行8日在最新報告中預測,今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成長率為4.8%,明年將降至4.4%,比4月的預測高0.3和0.1個百分點。...
歐盟上周投票決定對中國大陸製造的純電動車徵收最終關稅,對此,路透社8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中方提出將電動車售價定於3萬歐元以上,用以取代關稅...
10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國會接受了上任後首次的眾議院代表質詢,這是日本朝野兩黨討論眾議院選舉主要爭論點的前哨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