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從2022年至今,世界局勢動盪不安,歐美普遍預測烏俄衝突戰火持續,不僅刺激美國加速全球軍事布局,且有可能對能源、氣候、地緣政治造成深遠的影響。台灣方面,中國則可能重新評估對台策略,我們又該如何在複雜局勢中,走出道路,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近期將簽署首批協定,駐美代表蕭美琴五月三十日表示,希望接下來的貿易談判能涉及消除雙重課稅的問題,「這是我們重要優先事項」。她直言,台灣是美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中唯一未簽署避免雙重課稅的國家,這阻礙了台灣的投資,包括許多在美國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在美國繳納的稅款比其他外國投資人多很多,「這並不公平」。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美國晶片巨擘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接受英國金融時報(FT)專訪時表示,美中晶片戰日益升溫,可能重創美國科技業,而且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大到無法被取代,他批評美國的出口管制讓輝達形同「雙手被反綁」,也將讓晶片法的效益直接「從膝蓋砍斷」。

業界人士分析,黃仁勳這一席話,堪稱是多數美國半導體廠高層的心聲,因為大陸已是全球不容忽視的市場,但美方禁令讓不少擁有高階技術的美企產品出口大陸受限,並可能引發陸企全力追趕,導致技術與規模離美商愈來愈近的威脅...

英國《 經濟學人 》雜誌20日刊出最新一期, 其中一篇文章以「中國為什麼害怕星鏈」為題指出,中國擔憂如果台灣取得星鏈系統服務,將增加解放軍攻台難度,同時北京當局也憂心,如果美國藉由星鏈系統大幅壟斷低軌道空間的稀有戰略資源,它將落後於這場太空競賽。

星鏈(Starlink)低軌衛星網路系統由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SpaceX公司開發,計畫總共發射1萬1900枚低軌衛星,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低延遲(low-...

七國集團致力於到 2035 年實現電力行業“完全或絕大部分”脫碳,並“加速”淘汰未減排的燃煤發電,儘管 G7 多國能源和環境部長在會議之前協商中承諾到 2035 年實現電力行業脫碳,在迫切需要 G7 領導力時,德、日分別在繼續使用天然氣和煤炭的問題上堅守立場的反對,未能為設定淘汰煤炭的最後期限。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19日至21日於日本廣島舉辦。BBC報導,隨著中國大陸態度日益強硬,台灣安全問題已漸成為日本關注重點,日本作為建立地區穩定的關鍵角色作用,只會愈來愈大; 而民主國家的團結,卻因美國債務違約威脅使局勢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