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工總白皮書籲 選後開兩岸國是會議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持續移轉,工總理事長苗豐強8日直言,兩岸情勢已成為不利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建議召開「兩岸國是會議」,突破當前兩岸僵局,讓台灣能在紛亂世潮中「破浪前行」。
工總8日發布「2023工總白皮書」,點出台灣面臨「九大挑戰」,並提出「台灣六需」與「八項行動策略」,全都繞不開兩岸;加上適逢總統大選年,工總以「破浪前行」為題,向「當政者」,也對所有「為政者」提出建言。
工總在白皮書中建議,「兩岸國是會議」可在明年大選後、520新總統就職前召開,凝聚跨黨派共識,建構可與大陸對話、確保台海和平穩定的對陸戰略。
苗豐強直言,亞太各國正重新站上歷史舞台,成為重要的新興戰略市場,特別是在地緣政治風險籠罩中、全球供應鏈持續移轉,如何找到定位,尤其是符合台灣產業發展的經濟定位,至關重要。兩岸過去已建立相當不錯的供應鏈,「不要輕易放棄『我們的權利』,這對國家有好處。」
與陸脫鉤 歐美都做不到 台灣憑什麼?
工總也援引G7公報的「與大陸完全脫鉤不但不現實,也將傷害自身利益」直問,如果美國、歐盟都不能與大陸斷然脫鉤,台灣究竟要採取政治非黑即白的二分法,還是應善用自身的特殊位置,在經濟上運用產業實力贏取大陸供應鏈及其他供應鏈系統重要角色?
苗豐強再三強調「和平穩定」的策略。他說,全球供應鏈持續調整,逐漸形成區域化、在地化和短鏈化,RCEP、CPTPP等區域經濟協定也正以互惠優勢,影響亞洲供應鏈的重組,而台灣對RCEP地區出口依賴度高達70%,尤其對大陸的出口占比高,未來隨著RCEP的加大互惠,台灣加入CPTPP等又不易,產業將面臨更大的負面影響。
工總白皮書指出,台海的緊張局勢已引起外界對台灣供應鏈安全性的重新評估,有跨國企業在商業合約中加入「台海條款」以規避風險,顯示隨著台海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不免擊垮外界對投資台灣的信心。」
對於工總發表的白皮書,國發會表示,工總的八項行動策略,政府會納入後續施政參考。至於恢復兩岸務實對話的建言,政府支持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的兩岸交流對話。
苗豐強:廢核就要有更好的辦法
面對全球暖化,工總理事長苗豐強指出,若不考慮零碳排的核能,就要有更好辦法。工總最新白皮書也建議,延長現有核電廠年限,並應審性評估讓已經停機的機組,規劃維持未來可以緊急使用的可能性。
對能源政策,苗豐強認為,要有長遠目標,不能只侷限在確保2025供電無虞,更要考慮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工總則直白的建議,應配合台灣產業發展,重新檢討未來10年的電力需求。
工總指出,產業界除了擔心電力缺口,也憂心因能源結構配比的不當造成電價大幅調漲,恐加劇通膨危險,為確保未來電力供應穩定性並實現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應納入各種能源來源,包括核能、氫能等。
工總白皮書直陳,全球有425座核電機組,113座運轉超過40年,其中,日本核能占比從2020年的4.2%,增為2030年的20~22%,韓國2050年核能占比是30%,而台灣2050年的能源配不但沒有供電穩定的核能,還要全部歸零,在當前電源開發不易下,「電要從那裡來?」
白皮書也說,在綠能落後太多下,台灣既有的三座核電廠如果能延役,2025~2028年備轉容量率可提高至17%以上,就有更多時間與空間發展合適的再生能源占比,因此強烈建議,核能可扮演備載能源的角色,不宜從能源選項中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