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國環保債券創新高,謀求綠色主導權

       中國綠色債券(環保債券)的發行量增加。2025年的發行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按年度計算創下歷史新高。在中國國內經濟放緩的情況下,通過綠色産業促進經濟增長的國家戰略起到了推動作用。也有觀點認為,中國正在趁著歐美脫碳進程遇阻的間隙,試圖掌握「綠色主導權」。   

       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下旬,2025年的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額同比增長92%,達到1018億美元。超過了此前發行額最高的2022年(977億美元)。2025年截至10月下旬全球綠色債券總發行額約為5060億美元,同比下降11%,中國佔總額的20%,在各個國家中位居第一。發行額排在第二位的德國為637億美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美國為154億美元,減少42%。   

       長期持續的房地産低迷導致中國經濟處於增長放緩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綠色債券發行依然活躍,其背後原因是「與方針容易隨政權更疊而搖擺的美國等國家不同,中國始終將綠色産業定位為經濟增長的支柱」(法國巴黎銀行證券全球市場統括本部副會長中空麻奈)。

       中國領導人4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強調稱,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考慮到在脫碳問題上態度消極的美國,他還表示無論世界格局如何變化,中國都不會放緩應對氣候變化的步伐。在債券發行標準與規則對標國際標準、提升公信力方面,中國也在逐步推進相關工作。中國的綠色債券發行始於2015年前後。當時綠色債券的資金用途還包括高效煤炭火力發電,受到以歐洲為中心的投資者的強烈批評。

       為此,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等部門在2021年發佈的《綠色債券支援項目目錄》中,將煤炭相關項目排除在外。2022年,中國不僅制定了《綠色債券原則》,還啟動了與歐盟綠色項目分類體系《歐盟分類法(EU Taxonomy)》的互認工作。今年10月,中國修訂了《綠色債券支援項目目錄》,要求中小企業及新興企業同樣履行資訊披露義務等,持續推進相關工作。

       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宋良也表示:「中國綠色債券標準已十分貼近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的標準,該標準是全球 ESG(環境、社會、企業治理)投資者的重要參考依據」。不過,目前中國綠色債券的9成以上仍由國內投資者購買。鑒於此,中國政府開始採取行動吸引海外資金流入。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中國政府4月在倫敦發行的首只綠色主權債券。當時發行了3年期和5年期債券,共計募資60億人民幣,認購倍數達到6.9倍。據當地媒體報道,歐洲及中東地區的投資者紛紛踴躍認購,甚至出現了收益率低於普通債券的「綠色溢價」(Greenium)現象。

       面對中國尋求「綠色主導權」的動向,歐美國家已經提高警惕採取措施,包括對中國光伏面板及純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等,此背景下,也有觀點認為:「存在損害應對氣候危機所需國際合作的風險」。中國在脫碳領域的努力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彌補了歐美國家脫碳進程的停滯甚至倒退。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如今中國又擁有了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其動向將成為實現全球脫碳的關鍵所在。

相關新聞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OPEC產油國組織以及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本週均發佈了月石油統計數據。...
針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有關「台灣有事」的發言,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用不恰當的表達方式予以反擊,雙方持續交鋒。...
日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的國會答辯引起中日關係緊張,迅速點燃中日之間新一輪的外交烽火,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斬首」威脅,更讓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