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追蹤/IMF:關稅戰硝煙 中國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一場會議上說,美國對中國加課關稅,將使中國出口需求急遽下滑,加上歐洲需求也減少,中國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喬治艾娃出席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梅肯研究院全球大會(Milken Institute Global Conference)。據路透社5日報導,喬治艾娃於會上表示,國際貨幣基金一直呼籲中國必須改變出口導向經濟成長模式,轉為消費導向。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先前直指,國際貨幣基金應回歸核心任務;在梅肯研究院全球大會上,有人問及國際貨幣基金是否應該對於中國採取更加強硬態度,喬治艾娃回應,國際貨幣基金一直在這麼做。
喬治艾娃指出,國際貨幣基金一直呼籲中國必須解決4個影響其國內與國際經濟的問題。第1個,必須從出口導向轉為消費導向;第2個,修復房地產行業;第3個,支持服務業發展;第4個,減少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
喬治艾娃坦言,在短期間內,中國政府影響經濟的痕跡不太可能大幅縮減。
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抛出對等關稅政策,對於中國加課高關稅。喬治艾娃認為,美國對於中國出口需求將急遽下滑,中國面臨通貨緊縮壓力,歐洲需求也在減少;在同個時間,美國將面臨供應衝擊,將加劇通貨膨脹壓力。
貝森特於4月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期間表示,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過於關注氣候、性別和平等問題,需要回到經濟穩定和發展核心使命。
貝森特彼時呼籲,國際貨幣基金要成為一個「直截了當的真相揭示者」,應對中國等國家幾十年來長期實施造成全球扭曲的政策與不透明貨幣做法加以點名批評。
離岸人民幣飆破7.2關口 後續還會有什麼新動作?
離岸人民幣對美元5日升破7.20元關口,為去年11月以來首次。有觀點認為在美元遭看空下,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正在上升。
離岸人民幣對美元5日升破7.20元關口,為去年11月以來首次,日內漲超100個基點。不過美元指數在五一假期期間也出現反轉,一度漲破100大關。分析認為跟中美談判有轉機等樂觀預期判斷有關,而面對緊接而來的匯率波動,大陸官方可能會陸續在六月底前落地宏觀調控手段。
「賣出美國」交易熱 人民幣等亞幣漲不停
財經引述數據顯示,本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急升始於4月30日,此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路從7.27升破7.20元,升值幅度達1%。拉長時間看,自觸及7.4低點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不斷走強,4月8日至今上漲近2.7%。
而人民幣走升根本原因或在川普關稅的不確定性導致美元資產吸引力減弱,投機交易者看空美元,並以避險為主題進行操作。Jefferies的全球外匯主管Brad Bechtel表示:「解決貿易緊張局勢的自然方式是通過美元的貶值,因此,押注美元對亞洲貨幣的下跌可能是有意義的。」
而人民幣匯市走向奇特,五一假期期間,海外市場樂觀情緒攀升,「賣出美國」交易現反轉,美股、美元皆反彈,與此同時,人民幣對美元亦出現大漲,2日離岸人民幣對美元開盤和收盤價相差671個基點,外界普遍認為受到關稅或下降等樂觀預期的驅動,導致離岸人民幣跳升。
除人民幣外,其他亞洲貨幣如新台幣、港幣對美元也升不停,港幣匯率走強讓港金管局再度出手,港元對美元5日升至7.75港元,觸及強方兌換保證水準,金管局資料披露,根據聯匯機制,在亞洲交易時段,金管局承接12.3億美元沽盤,向市場注資港幣95.32億元,計及上周五美股收市後注資465.39億元,假期間累計向市場注資560.71億元。
離岸人民幣匯率前景取決中美貿易談判前景
而要觀察美元與人民幣走勢,貿易摩擦與關稅談判進度成為主要引導作用力。2日大陸商務部釋出評估與美方談判的可能性,且投資者押注北京可能會在中美貿易談判中允許人民幣升值,儘管談判前景仍不明朗。
第一財經報導,外匯專家、浙商中拓集團金融市場業務部總經理劉楊認為,未來市場將呈現貿易戰開打則美股、美債、美元跌,談則美股、美債、美元漲。同時,人民幣不會因美元指數上漲而走弱,更可能與美元共同對一籃子貨幣走強。
券商中國引述分析人士說法稱,目前離岸人民幣大漲主要有四方面因素:一是五一出行數據刷新歷史新高,可能注入更多經濟增長動能;二是五一期間中美經貿磋商釋放出積極信號;三是避險資金可能正增配人民幣資產;四是在美元指數趨勢性殺跌的背景之下,結匯盤可能正在逐步釋放。
近期離岸人民幣大漲因素與後市
劉楊分析,上周資金明顯回流美國資產,回流美股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日本債市,日元的角色從避險貨幣切換到了融資貨幣,這也導致美元/日元反彈到145以上。人民幣並未因美元指數上漲而走弱,而是與美元指數同步走強,這也體現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走強。
每日經濟新聞引述香港銀行外匯交易員分析指出,未來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指數的關聯性將進一步增強,鑒於近期美元指數徘徊在98~101波動,未來一段時間離岸人民幣匯率有望在7.2~7.3寬幅上下波動。
大陸官方料很快採取行動穩住匯率
面對美元的波動,人民幣主動性與被動性的拿捏正成為大陸官員的挑戰。高盛方面認為,雖然人民幣貶值可能略微提振出口競爭力,但若要對沖大規模關稅,貶值幅度需極大,這也將讓大陸面臨資本外流壓力。因此更可能依賴財政、貨幣、住房和信貸政策的放鬆來支撐國內需求的韌性。如果中美貿易談判真正開啟,這種「人民幣升值」的情形可能會更加明確。
近日人行副行長鄒瀾表示,人行下一步將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外匯市場韌性,穩定市場預期,加強市場管理等。
建銀國際首席港股策略師趙文利指出,中央政治局會議整體定調積極,穩定了市場情緒,指出「外部衝擊影響加大」,並強調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預計相關政策將在6月底以前陸續落地。
陸乘挑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在挑戰之外,對於人民幣而言,也伴隨機遇。關稅挑戰也讓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拓展至東南亞、非洲等地。意味著大陸官方正利用這一波機會建立起與南方國家的貨幣結算系統,逐步擺脫美元依賴,同時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關稅戰之後,首站訪問的便是東南亞地區,在習近平訪問東南亞期間,人行釋出訊息稱,跨境人民幣在柬埔寨、馬來西亞的使用年增1倍與29%,顯示陸與東南亞間的跨境支付持續增長。而中越近日也達成跨境二維碼支付互聯互通。
央廣網報導,今年第1季中馬跨境人民幣業務收付金額為人民幣1,020億元,年增27%。今年第1季中柬跨境人民幣業務收付金額為人民幣50億元,年增45%,其中貨物貿易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年增23%。
除了東南亞以外,港媒南華早報4日報導,位於非洲肯亞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商業中心伊斯特利,貿易商們建立起民間中國大陸進口商品付款結算模式:貿易商以當地貨幣付款,物流公司作為關鍵代理商,提供兌換服務,負責向大陸賣家支付人民幣。此外,這些物流公司還促進了廣州、義烏等中國大陸採購中心的貨物流動,許多非洲貿易商在這些地方採購產品進行銷售。大陸賣家直接從物流公司收到付款,然後將貨物運送到內羅畢。
除了肯亞外,奈及利亞也有人民幣民間交易,因奈及利亞是大陸在非洲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也是大陸在非洲的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場、第三大貿易夥伴和主要投資目的地國。且中奈雙方央行在2018年4月於北京簽署了中奈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且於2021年6月、2024年12月再續簽三年。北京諮詢公司睿納新國際的政策分析師奧維格韋·埃古表示,使用人民幣繞過美元的非正式貿易結算模式,並非只存在於肯亞或奈及利亞,很可能擴展到整個非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區。
復旦大學金融學教授楊長江認為,近期美國公債市場波動性飆升是分水嶺事件,與以往的動蕩時期不同,這次全球資本沒有流向美國。「我們過去認為,貿易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驅動力,但現在的重點轉向人民幣能否作為避險資產。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會。」
綜合上述,離岸人民幣上漲帶來許多訊號,但核心關鍵在於中美貿易談判走勢,以及美國經濟前景,而美國方面的不確定性也給大陸官方調控帶來挑戰,而北京當局除了觀察形式適時出手宏觀調控政策外,同時也進行在天時地利下,促進人民幣與東南亞、非洲等重要貿易夥伴的結算,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場從關稅戰衍伸的隱性貨幣戰,會是全球都在觀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