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限塑跳票 民團籲源頭減產

環境部2018年提出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的規畫,由於全面限用年限將至,環境部長彭啟明25日坦言「可能沒辦法達成」。環團強調,減塑不能只要求民眾改變習慣,從源頭減產也刻不容緩,呼籲政府制定塑膠減產目標。

環境部2018年針對購物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宣示2020年部分限用、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全面禁用的目標。距離2025年僅剩1個多月,彭啟明昨表示,我國2002年起推動減塑,但僅一部分達成,例如已在2020年達成一次用外帶飲料杯自備優惠措施,如今2025年全面限用期限將至,估計可能沒辦法達到,因此,環境部必須務實地重新設定減塑目標,與環團、各產業溝通,預計明年上半年提出。他指出,2030年全面禁用目標不變,但會擴大限用品項,並制定2035年減塑目標,同時搭配推動替代塑膠的製品。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直言,環境部2018年宣示一次用塑膠製品禁限用目標,到現在卻沒有進一步的措施,例如擴大禁用塑膠飲料杯行業別,並補助業者使用循環杯具,導致2025年全面限用的目標難以達成。她建議,從源頭減少塑膠生產量才能有效減塑,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也強調塑膠及產品的管控,既然環境部要制定新的減塑目標,也應制定塑膠減產目標。


延伸閱讀:

全球塑膠公約 減產vs.回收歧見多

《全球塑膠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屆會議(INC-5)25日在韓國釜山開幕,為期7天,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等4000多人與會。聯合國成員國計畫在年底前,敲定首個旨在防止塑膠汙染的國際公約,但由於與會國未能縮小意見分歧,能否談妥尚是個未知數。

INC-5主席、厄瓜多外交官瓦迪維索(Luis Vayas Valdivieso)表示,這場會議的意義遠超過草擬一項國際條約,「這是人類挺身應對存亡挑戰的時刻」。斐濟首席談判代表席邁克爾(Sivendra Michael)也說,對於太平洋島國而言,《全球塑膠公約》對保護該國脆弱的生態系統與公共衛生,至關重要。

塑膠垃圾量逐年增加,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塑膠垃圾達3.53億噸,20年來增長一倍。有鑒於此,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在今年底前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INC-5是最後一輪會議,試圖就相關條款達成共識。

最具爭議的議題包括,公約中是否該訂定塑膠生產上限、是否禁止可能對人類健康有害的化學物質,以及如何籌措實施的資金。歐盟和非洲等國家主張,有必要對各國的產量制定統一管制標準;而中國、印度及沙烏地阿拉伯則反對管制。沙烏地和俄羅斯等產油國希望,只專注於處理下游的廢棄物。

美國曾在8月表示,將支持條約納入塑膠生產上限,令各方側目。然而,川普當選總統後,美國能否維持同一立場令人質疑。川普在第一任內對於多邊協議持回避態度,也拒絕減緩或停止美國的石油與石化生產。

石化產業雖然支持通過國際條約,但也極力呼籲各國政府避免訂定強制性的塑膠生產上限,只要專注於減少塑膠廢棄物的解方,例如回收再利用。

相關新聞

 總統賴清德21日表示,面臨新《財劃法》通過後,中央財源大幅縮水挑戰,台美關稅談判仍在進行,嚴峻國內外情勢下,明(115)...
川普政府頻釋出有意入股台積電 (2330) 的訊息,外界臆測,美國晶片法案政策恐溯及既往,以過往承諾補助換取入股,讓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陷入...
盧特尼克19日接受美媒CNBC專訪時重申,美國須有在本土自製晶片的能力,且已獲白宮證實,川普政府打算以「晶片補貼換股權」方式,...
明年因新《財劃法》上路,釋出近4千億財源給地方政府,歲出入差短約近1,700億,為近十年來新高。卓揆昨在立法院答詢時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