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位轉型因應新生產模式

數位轉型學院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詹文男於《經濟日報》撰文指出,疫情下的組織營運,首要之務在於保障全體員工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不管是業務改採遠距推動、員工改採在家上班、總部與工廠協作,或者因疫情而造成精實生產的大幅改變與調整,數位科技都扮演關鍵角色。

在EMBA授課近20年,與同學們相互交流高科技產業趨勢演變及經營的議題,重點多環繞在企業所關注的如:產品、技術、市場、競爭、產業供需等變因,以及企業如何應對的策略思維與邏輯。但這幾年大環境丕變,總體環境的衝擊,不管是嚴峻的新冠疫情、美中的博弈,抑或氣候變遷的影響,正撲天蓋地迎面而來,如何調整思維,超前部署,成為2022年企業家的顯學。

以新冠疫情為例,全球各國及所有產業無不受到嚴重的影響。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21年10月報告,與COVID-19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第4季水準相較,2021年全球勞動時數由6月預期的減少3.5%,惡化為降低4.3%,換算為損失的全職工作由原估的1億個增至1.25億個。UNIQLO總裁柳井正曾形容,這場疫情是「二戰以後,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

疫情下的組織營運,首要之務在於保障全體員工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如何做好相關防範及健康管理措施,以保護所有員工的健康,有賴於公司平常的演練及疫情時期嚴格的管制。而如何讓營運不中斷,包括業務、生產、供應鏈的掌握,以及如何在公司沒業務之下還能繼續存活,有賴組織全員的努力與共體時艱。

但影響產業更深遠的,則是疫情挑戰了產業供應鏈近百年強調精實生產的思維,傳統上廠商追求降低生產的各種浪費來提升生產效率,包括生產過剩、等待、運輸、庫存、過度加工、移動與瑕疵,其中庫存更著重於即時生產,希望盡可能降低產品、零組件的庫存存量,以降低營運成本。

但疫情造成嚴重的斷鏈,讓大家反思精實生產的思維是否應該有所調整?一般來說疫情對精實生產可能帶來以下幾個重大影響:其一,低及零庫存思維應會轉型成為最佳庫存的設定。這並不代表即時生產將被全然推翻,而是企業對庫存的估算,將不再單以庫存成本為考量,也應加入風險管理與更精準的客戶需求預測來計算;零組件的採購方法,亦將從少量轉向多元化採購,藉此來確保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

其二,生產所對應的組織管理型從強調中心化決策體系來控管整體工作流的組織模式,朝向水平化發展。意即面對疫情風險,水平層級所強調的點對點協作溝通,相對於中心化決策,可能更為重要。

其三,精實生產強調每一個流程都必須標準化、專精化,但這可能會導致生產線無法配合突如其來的需求,未來生產流程將朝向彈性化發展。原先強調生產特定產品的生產線,將具備「彈性化設計」的特徵,這也代表生產線將增加更多原先被視為是冗餘的設計,如因應彈性化生產預備植入的設備。

而不管是業務改採遠距推動、員工改採在家上班、總部與工廠協作,或者因疫情而造成精實生產的大幅改變與調整,數位科技都扮演關鍵角色。例如最佳庫存的預測與設定、點與點的工作流程與協作溝通,以及生產線彈性化的設計,若沒有先進及可信賴的數位科技,勢將無法完成。因此,如何積極透過數位轉型以重新思索與部署嶄新的生產供應體系,考驗決策者的智慧。

(作者是數位轉型學院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