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重拳打炒房有效?專家:做到這三招才能有用

專家、學者認為,政府要有效抑制短線投資炒作風氣,必需要從提升家庭所得、增加「囤房族」囤房成本,以及住宅去商品化三大方面下手。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與政大信義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昨(15)日共同主辦演講與論壇活動,並以「新冠肺炎疫情與房市發展」為主題,會中參與的專家、學者認為,要有效抑制短線投資炒作風氣,必需要從提升家庭所得、增加「囤房族」囤房成本,以及住宅去商品化三大方面下手,才能有效保障自住權益、抑制投資,進而緩解高房價情況。

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陳明吉指出,疫情發生後,許多國家都面臨房價上漲問題,政府也齊推對策以穩定房價,台灣亦有同樣處境;他認為,疫情影響房市是短期效應,短期政府可以調控下來,但長期解決房價上漲問題根本之道,還是在於台灣的經濟成長要能促進一般家庭所得提升,而不是只讓資產價格更加高漲。

陳明吉表示,台灣若只有資產才能累積財富,會造成社會愈來愈往兩極化發展,讓社會被嚴重分化;尤其南北差距過去幾十年一直在加大,現在南部房價漲不能說是壞事,但要杜絕炒作。

前國發會主委林祖嘉提到,疫情下台灣經濟表現亮眼,再加上貨幣數量增加的效果,整體購買力提升,但產業別差異很大,獲利的產業投資與整體的熱錢競逐大幅推升房地產價值,但相對租稅如房屋與土地的評定現值偏低,房地持有成本低廉,使得「囤房族」快速增加,唯有增加囤房成本,才能減少囤房行為,回歸合理房價。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表示,近20年台灣的房價已漲了兩倍多,已滋養投資的風氣,加上租屋、購屋市場不夠透明,失去供需調節機制。此次疫情爆發,伴隨資金過多的雙重影響,讓近期房市再次快速被炒作,引發房價恐慌,因此應讓住房去商品化,才能有效保障自住權益、抑制投資。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彭建文則認為,為因應防疫,易人口群聚的辦公室以及商場空間需求式微,反而是住宅與隨電子商務興起之廠房倉儲空間更為搶手。

相關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啟動232條款,並於今(2025)年6月4日宣布對鋼鋁及其衍生品實施50%關稅後,台灣扣件產業受到重創。關稅、匯損,加上中國、...
在野黨修改 憲法訴訟法 ,明定參與評議的 大法官 不得低於十人、宣告違憲不得低於九人,但目前大法官有七名缺額, 賴清德...
中央銀行7日公布9月外匯存底餘額,單月增加55.13億美元,結束連二月下滑,更一舉衝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6,029.43億美元,...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日3學者共享殊榮,他們發現調節性T細胞與關鍵基因Foxp3,這套「煞車」系統為自體免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