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聞年會談地緣政治 學者:美中之間出現緩衝窗口

2023世界新聞媒體年會今於台北舉行,會中針對兩岸地緣政治邀請國內學者做討論,並探討國內外媒體在報導時該注意哪些事項。對此,學者表示美中競爭近期有所緩和,正進入緩衝、對話的窗口,但窗口時間只有幾個月的時間。

台灣及鄰國的地緣政治挑戰

世界新聞出版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 Publishers, WAN-IFRA),與聯合報系共同主辦的世界新聞年會今上午於南港展覽館二館舉行開幕式;下午會議針對「台灣及鄰國的地緣政治挑戰」邀請專家學者做討論。

中央研究院政治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及創所所長吳玉山分析表示,兩岸是否有可能發生戰爭,必須從三面向做判斷,一是動機,雙邊是否已經消耗完所有和平的選項,二是能力,中國大陸能否有辦法擊退所有潛在援台的對手,三是代價,在政治或經濟上的成本是否合算。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辛翠玲則說,戰爭是否可能發生,只能說天知道,但她認為不管是美中台哪一方都不願發生戰爭,尤其台灣在國際經濟,和地理上的位置,台海若發生衝突將造成極為龐大的損失,是三方都不樂見的,不過她則擔憂美中台在軍事行動上擦槍走火,發生意料之外的衝突。不過,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下,兩岸關係可見和緩。

吳玉山認為,美中競爭近期受到各自國內政治的影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穩定進入第三任期,美國則在去年結束期中選舉,雙邊都出現緩衝的政治空間。前南華早報總編輯王向偉也呼應吳的說法,認為在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去年在峇里島會面,再加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訪中後,兩邊都表現出對話的意願。然而,吳玉山認為,這個窗口非常短暫,可能只會持續數個月。辛翠玲也認為,窗口的長短也取決於台灣政治的發展,將視明年總統大選後,新上任政府的對中態度而定。針對媒體報導的部分,吳玉山則提醒,藍綠陣營基本上都支持避戰,但藍營重視動機,而綠營則更重視威懾,提升自我軍備能力來降低戰爭風險,媒體在報導時必須深入台灣人民的心理狀態,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