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國研院聯手海中撈電 首重東部海域環境勘查

海洋能是關鍵前瞻能源,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及國研院林法正院長周二在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共同簽署海洋能及海洋科技合作協議。廖院長表示,中研院將海洋能視為關鍵前瞻能源,尤其是海流(黑潮)發電潛力。

因此,中研院除在去(2022年)年發布的「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中,建議政府儘速推動海洋能的開發之外,更於院內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下成立海洋能專題中心,積極投入研發。目前中研院已完成首次東部海域巡航,初步取得黑潮及地質環境資料,並啟動黑潮渦輪機研發計畫。此次與國研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攜手合作,盼能加速我國東部海域環境勘查,仔細了解發電之潛能外,也儘快找出適合安置水下發電機的場址。

林法正院長指出,國研院任務旨在提供全國關鍵技術與設施研發平台之服務,以支援我國學術研究活動,其中,轄下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提供深海探測極為關鍵的探測載台「勵進研究船」。在2050淨零排放的國家目標下,國研院很高興能與中研院合作,希望藉此機會在海洋科技研發領域,尤其是在海洋能科技上,產出具全球競爭力的研發成果。

簽署儀式見證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陳宗權副主委致詞時表示,2050淨零排放是跨世代、跨領域與跨國際的大型轉型工程,也是我國史上最長遠的跨部會國家發展計畫,不僅攸關台灣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而海洋科學研究乃至於海事工程技術,一直是我國亟需整合與突破的領域。陳副主委期許雙方的合作能夠強化我國海洋前瞻研究,全面提升台灣海洋科技研發,用創新的科技開發海洋資源、保育海洋環境、永續守護台灣。

由於海洋能仍屬於尚待研發的前瞻能源,必須通盤了解環境場域,以評估適合的發電場址、潛能、發電特性等,布建基礎設施,有賴精密調查及探勘,因此,中研院與國研院即日起啟動人員、技術、研究設施的交流,合力推進國家重要關鍵海洋科技,希望早日促成海洋能開發利用,使我國儘速實現淨零碳排目標。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