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淨零達標 核電須倍增

世界各國普遍將二○五○年達到淨零碳排列為政策目標,以及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飆高等因素驅動下,近來主要國家逐漸調整排除使用核電的立場,國際能源署(IEA)近日並發布報告,強調全球要在二○五○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核能發電量須從今年的四一三GW(吉瓦)倍增至八一二GW。

 

近來主要各國對使用核能的態度出現轉折,南韓政府在國務會議中擬定新能源政策方向,目標在二○三○年前將核能發電占比提升至百分之卅以上;美國拜登政府設立一個六十億美元基金,幫助核電廠繼續營運;歐洲議會也通過決議,將部分核能和天然氣發電視為「綠色能源」。

 

IEA在最新報告「核能與安全能源轉型」指出,選擇繼續或增加核能使用的國家,可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排並讓電力系統融入更多太陽能及風能,但在未使用核能情況下,建設永續的清潔能源系統將更困難,風險跟成本也更高。IEA署長比羅爾說:「在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化石燃料價格飆漲、能源安全挑戰與野心勃勃氣候承諾的背景下,我認為核能有個捲土重來的獨特機會。」

 

清大原科中心主任葉宗洸指出,核能有兩大優勢,俄烏戰爭發生後,國際對化石燃料的取得有疑慮,而使用核能可以增加各國能源的自主性;歐盟也承認核能為綠能,對於達到全球二○五○淨零目標也比較務實。對於核廢貯存爭議,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說,地方政府對乾貯設施的疑慮固然存在,但核能是否重啟中央要負最大責任,若政策方向不修正,地方也難以配合。

 

事實上,工總理事長苗豐強表示,台灣與鄰近的日本、南韓相似,但南韓與日本的核能比重分別是百分之卅、百分之廿,但台灣未來目標卻是零,「將核能納入國家能源結構裡,是所有企業一致的想法。」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一向支持核能,更認為過去發生的三次核災,都是可以避免的人為疏失,而現今核能發電技術進步,政府仍將核能視為洪水猛獸,反而將重點放在台灣並不適合發展的綠能,能源結構並不合理。據了解,台塑對於可以提供給約一百萬人用電、沒有核廢料問題的小型核反應爐相當感興趣,也準備著手研發,如果研發成功,就可以先外銷設備,等到國外有口碑之後,再賣回國內,更可扭轉國內根深柢固的反核觀念。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