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協和電廠必須轉型 但天然氣發電並非唯一選項

基隆協和電廠擬改為天然氣發電,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必須填海造陸引發生態衝擊,今天第四度闖關環評初審仍失敗。學者指出,協和電廠必須轉型,但天然氣發電並非唯一選項,若改為生質燃料發電就不用興建四接,民眾接受度更高,協和電廠的改建幅度也能夠達到最小化,並盡快上線發電。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今天在環評會上表示,北部缺電的狀況正在發生,坦白說如果協和電廠順利轉型發電,還是無法滿足北部用電需求,若要完全滿足北部用電,除了協和電廠之外,大潭電廠幾部機組都要可以上線發電。

葉宗洸表示,外界關心未來協和電廠改為燃氣電廠必須填海造陸,可能造成生態影響,至於未來協和電廠是否需要存在,「我個人認為是必要的」,因為確實需要協和電廠發電,才能提供北部用電需求,但是天然氣是不是唯一選擇?這還可以商量,有聲浪認為可以朝地熱發電的角度思考,也有人提議可用生質燃料,如果再生能源可以應用到協和電廠「是滿好的選項」。

葉宗洸說,但如果要使用地熱發電也要考慮地熱技術進程,恐怕緩不濟急,若要轉型發電且避開天然氣使用,生質燃料可能是滿好的選擇,因為基隆本身用電量不高,每年總用電量約15億度,興建兩部機組裝置容量可達260萬瓩,遠超過基隆用電需求,未來在供電吃緊狀況下,或許可以維持裝置容量,但平常只要發出滿足基隆在地需求的發電量就夠了,剩下則轉為備轉容量,等到供電吃緊再發電,如此也不用擔心過多發電量造成空汙情況加重。

葉宗洸強調,北部缺電嚴重是事實,供電不足是台電目前最大困境,但四接反彈壓力不小,為了維持供電穩定,協和電廠必須轉型,但天然氣絕非唯一選項。現在缺的是可以作為基載的發電方式,就能源供給的穩定性考量,生質燃料會是比天然氣更佳的選擇,也可避開興建四接的難題。另一方面,改用生質燃料可讓現有電廠的改建幅度最小化,可以盡快上線。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