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 化工產業低碳營運策略機會、挑戰研討會

  前言

 石化產業在20世紀初,是供應人類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能源。而今在氣候變遷下,首當其衝必須面臨轉型的壓力。究竟,現階段石化業轉型的現況如何,且看國內外產業專業經理領頭羊及化工專家們,細述轉折中的治理挑戰、剖析科研的前瞻。

自巴黎協議,全球石化產業於2023年之前必須低碳排,說來容易但成本高,綠色轉型利潤仍非常低,而歐盟已宣布,2023年起開徵碳關稅。對於化學產業低碳營運策略中,使用低碳能源、提升製程效率、負碳技術(碳捕捉與再利用技術 (CCSU)),是各國主要實施淨零碳排採用的策略,企業界需盡早符合全球趨勢,掌握化工產業低碳營運策略,設定實施可行碳排路徑、減少碳排放量,善盡化學工業的社會責任。且聽台塑、中油、李長榮與外企專家,如何把握機會與挑戰。

綠色能源推進本是艱難的,政府必須從方向、觀念上負起規劃藍圖挑起責任,與現有扎實的技術基礎及參閱國內外的推動經驗結合。

更須將循環經濟列入施政方針。

 

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

中技社、台灣化學產業協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談駿嵩(清大榮譽教授)-低碳製造與碳捕捉利用(CCSU)的現況暨展望

未來化工業界要符合永續經營,理念要變動;因必須就經濟、能源、環境、社會責任能同時達到標的。在石化原料來源上,除過去的石油外,生物來源、二氧化碳衍生物、以及塑膠降解都會變成主要原料。 另外;能源來源過去依賴化石能源,未來是綠色能源為大宗,包括風電、太陽光電以及不含碳的能源;包括H2(氫)、NH3(氨)、生質能、燃料電池及儲能。

未來的生產需環保、符合綠色化學,生產方式現需要綠色原料,同時要求綠色製程,與水足跡、循環經濟的概念,另外生物科技亦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製程要求面向,除大家耳熟能詳的ISO 14067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外,很多材料必須符合綠色化學的規定,不能用到毒性化學品,同時希望是可以生物分解的化學物。過去的化學產品產業多是傳統產業,今後重點產業,包括半導體、光電、封裝,及未來新興產業也將陸續需要製程轉變,包含車用、儲能、5G等材料開發,工業局亦將提供經費前瞻研發。

以上於2009年~2019年,我擔任科技部補助長春集團和清大合作產學聯盟主持人,建立的零碳排產業結構。主要研究CO₂捕獲(包括吸收、吸附、薄膜)、封存、CO₂再利用(直接利用以及生物固碳)等。

  • 包括化學吸收法的研發方向、吸收劑配方的組成、降低腐蝕及揮發性、抗氧降低SOx的影響、製程與操作的最佳化、吸收塔中填充物、再生塔、高速旋轉塔(RPB)等
  • CO₂碳捕捉:固體吸附技術,如:新型附劑開發、嫁接、製錠、低耗能;工業捕獲製程:鈣迴路捕獲CO₂製程的反覆使用、鹼性廢水配搭轉爐石等。
  • 薄膜技術:新型高分子薄膜、斥水性膜、無機膜等。
  • CO₂的再利用:可分為直接利用及轉化成化學或能源產品。

台灣以CO₂為原料生產的碳酸乙烯酯、聚碳酸酯及醋酸,年產值達220億台幣,每年消耗27萬噸CO₂以符合碳循環經濟概念。以CO₂為碳源生產的甲醇、甲烷、二甲醚等,這些產品若能取代石化燃料,因市場需求大,也符合循環經濟概念,更有生物技術,如:藉由代謝工程、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藍綠菌是值得重視的研究項目。富含油脂的生質物料,可製備生質燃料,如:生質柴油及生質航空燃油,此已是國際航空組織,面對能源訂定之目標。

在清大近20年間的研究,與中鋼建立的捕獲試驗工廠,以研發出的RPB (吸收填充塔跟固定床) 對比,體積是1/3,效率比固定床好。團隊又再與台塑石化、長春經過修改,兩個吸收塔承裝。在清大實驗室的規模每天可捕獲9公斤CO₂。以上這已是2016年的數據,現在每家公司都已增進捕獲效率跟能耗。

截至2016年,全球大概有27座CO₂捕獲工廠,計100萬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因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捕獲仍以化學吸收為主。挪威Sleipner從1996年開始捕獲,加拿大Boundary Dam、美國Petra Nova在2020年從燃煤電廠捕獲二氧化碳是最具規模者。由於油價上漲,Petra Nova去年已停用,二氧化碳捕獲的成本非常大。日本Japan CCS在2016年捕獲1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Sleipner跟Japan CCS比較側重的是二氧化碳地下儲存。

 

陳哲陽 (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化學產業減碳技術與二氧化碳再利用

減碳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責任,世界自去年英國格拉斯哥會議,各國皆已訂定目標,從歐盟、德、英、到亞洲的日、韓。今年3月30日台灣政策目標也已公告,到2050年同樣要零碳排。

全世界的品牌都非常敏銳,因國家政策已擬定,消費者趨勢也確定,品牌商也都將碳中和列為公司政策的目標。從蘋果、Adidas、Nike、HP等,還有紡織的國際聯盟都已訂目標,對於台灣將面對很大衝擊。全世界很多重要品牌商的生產商、製造商、供應商都在臺灣,假如品牌商的政策目標已經訂這麼清楚,如做不到,市場就必須拱手讓給做得到的國家,這就是面對的挑戰。

挑戰有多大? 2021年臺灣的工業總產值一年是23兆台幣,有13兆多產品輸出國外,今天不做,會受到多大的衝擊?台灣很多產品是全球第一,半導體是全球第一、 PCB(印刷電路板)產業也是全球第一,全世界機能性紡織品70%是由台商製造供應,國際主要運動鞋品牌(Adidas、Nike)都是台灣廠商製造。這些產業都是靠台灣石化產業、化學產業支撐,倘若大趨勢已清楚,石化產業、材料產業能夠供應製造商低碳、零碳的材料,可讓我們的產業在全世界更有競爭力。

二氧化碳吸收要再利用,工研院目前也發展了一些新觸媒,比如說CO₂可以做成甲烷,已有商業化規模的價值。像中鋼有很多的CO、CO₂可以做甲烷跟甲醇,目前也在做驗證。除較大宗的原料(甲醇、甲烷)外,其實還有很多應用也可利用CO₂,舉例;CO₂做塗料、樹脂的應用、發泡等。CO₂是個很好的料源,它做的東西,不像傳統的PU(聚胺酯),沒有刺激性而且耐磨性更好,所以除大宗的產品,CO₂也可製作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除CO₂的利用之外,推動循環經濟石化原料從廢塑膠來降低碳排放。過去都是把廢塑膠拿去燒掉、埋掉,這是有問題的,燒掉的碳排量是高的。現在國外發展利用熱裂解技術,把塑膠當成原油的料源,經分析。把廢塑膠拿去燒,不如將它作為料源,可減碳排少50%以上,對物理回收、化學回收都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一重點是生質的材料,用植物作為材料,從空氣中吸收CO₂,再轉換成料源。用生物質來做的材料,可以減少40%-80%的碳排,以前做一個寶特瓶,傳統是挖石油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未來是種植物做的寶特瓶。改用木薯皮廢料做的寶特瓶,叫PEF(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酯)的寶特瓶,它比傳統的寶特瓶更好,它阻氣、阻水的效果是傳統寶特瓶的3到10倍,可以更薄、更輕、用更少的原料。這瓶子全世界已經有幾家公司做,其中一個是台灣一家公司跟工研院共同合作的,台灣在世界上有許多可競爭的特色技術。

結語

零碳是全球必然的趨勢,對台灣是危機更是轉機。歐洲智庫預估,在2020年全世界的的狀況大概84%都是來自化工產業,提煉原油做出來的衣服、瓶子、鞋子,但到2050年以後,這情況會大幅度改變,大約55%來自循環再利用,大概各25%是來自C02-based以及Bio-based,這是可期待台灣必須要去努力的目標。

 

 

 

菁英座談

優油、減碳、潔能三策略 「風、光、熱、海、氫儲、匯」全面展開

蔡銘璋 (台灣中油煉研所所長)

首先第一個講策略,所謂策略就是說怎麼樣因應,現在我們也會面臨到幾個議題,第一個是有關電動車的議題,第二個塑膠汙染的議題,第三個是面臨到2050零碳排的議題。

中油公司目前的永續策略;大概是3個面向,第一,所謂的「優油」,就是怎麼去優化油品的價值鏈,根據報導預測,包括像油品的銷量,預測到可能2050年的油品,包括汽油,可能只剩下200萬公秉(目前大概台灣1,000萬公秉),以中油公司為例,因應方式為推COTC(直接原油製化學品),目前我們的化學品產率大概17%,全世界較高的產率大概可達到70%,後續需思考如何將原來的油品製造燃料外的產品,提為高值材料。

第二個部分,是有關減碳,大約自2005年以溫管法當作基準年,中油公司整體碳排;總共是1,150萬公噸,持續減碳15年,去年盤查2020年己降到711萬公噸,所以相當減排了38.6%,等於一年減超過2%,目前仍持續在做,雖然困難還是要做。現在可引用AI、大數據分析,我們與學界、法人一起合作,是可以致力的方向。

第三,進口碳中和原料—LNG(液化天然氣)和乙烯。中油在109年、110年進了5艘碳中和的LNG液化天然氣船,每船LNG重量是6萬噸,每船碳中和LNG原料可降低CO₂ 20萬噸,所以5船碳中和LNG共計減100萬噸CO₂。中油110年也進口9,400噸碳中和的乙烯。

最後是潔能;之前經濟部曾文生次長提到能源轉型有幾項關鍵,就是「風、光、熱、海、氫儲、匯」。所謂的風就是風電,中油先加入投資,因為對我們是相對較不熟悉的。光就是太陽光電,中油適用電大戶的條款,契約容量有240MWh,所以10%的綠電等於是24MWh,中油在各個廠域都建有太陽光電設備,如能在明年設置完成,大概可以達10%的綠電。熱就是地熱,因中油本身有探勘地熱,原來探勘的核心技術現在用來做地熱也是強項,這一部份除自己做,也參加Bill Gates投資的Baseload(倍速羅得公司)在花蓮紅葉村準備在2023年有2.4MWh的地熱發電。海的是海洋能中油目前還沒涉獵。氫儲的部分,氫是一個潔淨能源,根據國發會的規劃,到2050年我國有60%到70%的再生能源,因為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需要儲能,包括相關的儲能材料也是議題。最後是匯,就是碳匯,因剩下的碳沒有辦法移除,可能要靠CCSU的技術來排除。

給政府的建議

中油CCSU的目標是2030年要去抓100萬噸的CO₂,其中儲存大概是70萬噸,端看整個生產過程,如要封存,到底要封存在哪裡?政府同不同意?包括居民的意見都是要去考量,希望「德不孤,必有鄰」,減碳絕對不是單一公司有辦法獨自承擔,而是要結合整個產業的產學研互補,產業以大帶小,找出方法一起共同解決。相信技術會進步,一起努力,目的就是淨零永續。 

 

 

 

 

 

 

引進國際負碳技術  台塑紮穩基礎步步減碳

曹明 (台塑石化總經理)

 我從中油退休後去台塑。在中油的時候,很早重視二氧化碳的吸收、排放,那時就與金屬工業中心共同研究二氧化碳吸收跟利用,早期這案子是C02吸收後拿來養藻類,選好藻類要做什麼?當時覺得藻類有豐富的脂肪,可做生質油料,但最後養成的藻無處可用,只好燒掉。

到台塑之後,跟清華大學的談駿嵩、中興大學的盧重興及成大陳志勇教授們合作,做二氧化碳的吸收,及如何利用最低耗能減少碳排技術。吸收的方式主要是化學物理的吸附,並研究如何降低成本。

台塑跟中油都是做上游塑化,台塑因下游結合,他的碳排量含發電。能源在台灣佔碳排量的66.9%,所以台塑系統針對不管是賣電或是公用,都在規劃如何省碳排。省碳排就是剛剛講的吸附、生質能源或是改用天然氣等,當然有其他的方式。

每個公司要減碳就先要了解自己的碳排量是多少,了解的碳排量後(因為經過認證要花一段時間),不管範疇一、二、三都一定是一步一步來。應把自身公司搞清楚後,再看看相關產業裡有哪些在經濟上、技術上可行,再規劃來做。

真正要做到淨零排放,講句不客氣的話,把工廠關掉都還沒有淨零排放。有這麼多的人、運輸工具,運輸工具就在碳排佔12%-14%,所以了解自已產業,然後跟別人合作買新的技術,沒有新的技術到2050淨零也是做不到的。點點滴滴一步一步,將範疇ㄧ、二、三排列出來,購買經過減碳的天然氣、原油的能源來源,這對於將來生產很有利。你的下游也很重要,有關的運輸、下游要去收集清楚,去幫助以大帶小才能達到2050年淨零的目標。不然光讓中小企業去做,成本被影響,是做不到的。

最後是減碳技術,比較便宜的是開採原油、天然氣是將裡面的CO₂回收再打到礦源裡面,這是成本最低的,天然氣大概一噸要花93塊美金,原油大概是50塊到100塊美金,這個成本比目前的碳匯更高,可是一定要做,所以政府要協助。台灣有儲存的系統,在麥寮的海邊大概有上百萬噸,但台灣是個地震帶,CO₂打到深海裡面民眾反彈聲量可能會較小。建議這個決定由政府來協助推動,因為政府有較完善的監測儀器,才能給民眾信心。

至於怎麼協助生質能,很多老師都很有經驗,也談到種樹,種樹也有很多規定,不是買棕櫚殼就可以達到目的,棕櫚殼的來源是要沒有殘害森林,有很多的規定,把規定都了解後,有計畫途徑,才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給政府的建議

節能減碳,不只是碳,所有對於環境影響的氣體都包含在內,過程各公司要訂出政策,全力去執行。買國外的技術,只是把學習的路程縮短,要從頭再做,會浪費很多時間跟精力,所以能互相合作最好。循環經濟需要放開心懷,用整個科學園區,甚至包括整個國家的想法,不僅只是一個公司的想法,依此全面推動。我認為淨零排放是很難達成的目標,但仍有達到的可行性。

 

 

期望政府協助石化業綠電需求  研發高值聚丙烯原料  

洪再興 (李長榮化學董事長)

 面對氣候變遷、減碳是未來趨勢,尤其最近政府公佈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目標,李長榮對於減碳從幾個方面,就是從製程中優化、再生能源、循環經濟或是生質材料方面的發展。

那在製程方面,利用AI的數位轉型、數位製造的平台,架構一個比較即時的應用。

經過系統的運作,節能減排每年可以達到38%的降量。另外在製程中的廢水,也透過開發一個深入薄膜反應設備,來降低廢水的排放量,一般90%製程廢水都可被回收,而且也能省電,使得在廢水處理的用電量可以降低大約21%,整個都在做製程的優化。

在能源的方面,我們集團建置太陽能光電,最近也有地熱發電開始運轉,假如能源仍無法負荷,會朝購買綠電的憑證來中和剩餘的碳排量,未來整個石化業碳排減量上,電的方面還是佔很大的比例,所以假若有更多的再生能源,對整個CO₂的排放影響是非常大的。

李長榮創造A廠的廢氣變成B廠的資源;27年前就購買中鋼廢棄的蒸汽,作為我們的蒸汽,減少鍋爐的燃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透過資源的共享、再利用,這幾年約降低133萬噸CO₂的排放量。在製程當中,如何去減少廢氣的排放?就是將製程中的廢氣再回收、投入鍋爐作為燃料,可減少液化天然氣的使用及CO₂的排放,達到整個製程減碳的目標。此外也透過提升人員的使用效率,實質進行設備的汰舊換新、優化設備,朝再生能源的邁進。

在整個零碳產品,我們開發生質的化學品,作為糧食食用的玉米代替石化原料,透過深入的發酵製成琥珀酸,琥珀酸再製成生質塑料,生質塑料再製成咖啡杯裡的薄膜或是包材等,這些生質塑膠在常溫下約180天可完全降解。在琥珀酸的生產過程中,幾乎是零排放的,所以是一個零碳的產品,而且生產也可以節省60%的能源消耗。

朝循環經濟的低碳產品發展;因為我們是一個PP(聚丙烯)的製造廠,現在開發回收的聚丙烯塑料,從回收的的聚丙烯塑料裡面再製成更高值的原料,這些高值原料含40%認證過的再生塑膠,且再生塑膠投入的比例比目前歐盟的規範還要高。我們也開發雙循環的回收製程,把回收回來的半導體製成工業級的異丙醇,異丙醇可再供給油漆塗料、溶劑的使用,在工業級中較一般的產品,透過再繼續創新、研究,嘗試將這些工業級的異丙醇再製造成電子級的異丙醇。更以廢液中的水為廠中的循環再利用,減少水資源耗用。未來還是會持續減碳,朝整個製程的改善、降低碳排、水排或是能源消耗的低碳製程,為2050淨零碳排努力。

給政府的建議

希望政府協助石化業者取得需要的綠電需求。 

 

永續目標植入公司策略管理  生產低碳材料

陳偉傑 (台灣贏創EVONIK董事長)

減少排放量、碳捕捉是很重要的議題。然而,特別是對化學公司來說,永續性發展更是一個非常困難和複雜的。

EVONIK有34,000名員工分別在 100個國家,經營15條業務線,每條業務線在化學上的應用都非常專業而且不同。永續性發展不是免費的,它的成本非常高昂,因在公司發展上必須盈利,才能拿來再投資,回饋更多在永續性的發展上。

EVONIK是如何做的? 第一個是宗旨,34,000員工都了解「研發創新、高價值和高效能的解決方案,提升我們客戶的生活品質」是基石,是公司文化。

第二個是;「永續性一定要納入在公司策略管理的一環」,在策略規劃和管理中,納入永續性發展。在我們全球的事業體,每年的計畫、財務目標等都和永續發展有關。永續發展已成為商業策略裡、各個事業體中、營運裡重要的一環,也是發展目標。

第三點,EVONIK管理過程和成果要量化分析、評估和管理,並從計畫初期就開始分析、評估和規劃。透過了解不同化學應用,在不同的國家的永續性發展意義。分析可以知道永續性發展所需要的元素和排序。分析師是掌舵者,第二階層是船長,第三階層是水手、執行者,最後還有把關者。驕傲地說,產品部門是下個世代的領航者,對於永續性發展有真正的貢獻。

最後的重點是關於技術性的面向。在做分析時,要知道產品各個技術的面相,像是在做風力能源發電時,面板、渦輪機等都是很重要的元素,必須在這些元素上也致力永續發展。例如,在製作潤滑油使它的黏度降低,當發動機運轉時,摩擦內部的損失非常小,藉此提高燃油的效能。同時也重視碳足跡,從製造源頭到運送都必須評估,並且對於我們上游供應商的永續性發展認定都非常嚴格。但要如何評估供應商,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過程,但我們堅持在做,因為當上游就良好把關,才能把這些永續的執行傳遞給下游的廠商。

再次強調,整體來說,碳中和是非常困難的議題,這不僅是關於技術也是這是關於心態,改變的是公司的文化、整個內部流程,以實現永續性發展。

 

給政府的建議

第一點,法律層面上的管控是好的,政府也可以透過給予誘因,去支持創新的發展,縮短科技發展的學習曲線。

第二點,致力於生態系,這不僅是一間公司的事情,因為每間公司都會有上游和下游廠商,所以必須努力去影響周遭。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政府的介入與幫助,有助於使這整個生態系更蓬勃發展、整體的成功。

 

 

深植企業永續文化  提供綠色取代減碳方案

陳慶龍 (台灣默克公司處長)

 台灣默克公司碳中和策略就是深植企業永續文化和建立數據,淨零碳排已是全球不可逆趨勢。至3月底有136個國家承諾要去做淨零的排放。這趨勢從碳中和、淨零排放到負碳排,己是完全不可逆。

台灣默克在做什麼樣的事呢?第一就是文化;以前我們把社會跟經濟放在天平的兩端,好像做公益就會犧牲獲利。現在永續的意識抬頭,發現公司有好形象,公司會跟著成長,了解社會跟經濟是同樣重要,永續對台灣默克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是數據;到默克的官網可看到,每年出版一份永續報告,非常詳細告訴我們,永續的目標要到哪裡?查閱去年最新的版本,目標非常的明確,針對範疇一、範疇二我們在2030年要減碳50%,針對範疇三我們會希望降低60%,另外我們希望在2030年能有80%生質能。

技術方面可分三塊,第一塊就是製程的改良,在報告書上面會舉一些範例,如何在製程上面做改良。那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取代PFC(全氟化合物),它的溫室氣體效應比起CO₂更是達千倍或是萬倍。我們的目標是降低PFC 用量20%,所以在報告書裡會看到,在製程上想往哪些方向做改變。

默克可以跟各位一起合作做什麼事情?默克在低碳材料有三十萬種的產品,三十萬種產品中1,400種是綠色取代物,我們這幾年在推廣Cyrene生物安全溶劑取代NMP(N-甲基吡咯酮),還有γ-戊内酯(GVL)取代γ-丁內酯(GBL)有毒溶劑等,都是較環保的材質。台灣默克非常努力找合作廠商開發、測試,把產能做出來,做出後就可以把產線做大,或是降低成本,是個正向的循環。

默克有一個公開平台DOZN,是不收費的開放平台,各位可把想了解的化學物品的製程,放到DOZN的平台,並設定參數後,平台會根據綠色化學的12道原則,計算完之後給你一個數字告訴你這個產品有多低碳,透過參數調整,也就是製程未來改善的方式,改善後,你的綠色化學12道原則算出來的數字又是多少、減多少,所以DOZN平台是可以協助各位的。

*美國綠色化學 12 道原則

1998 年,美國學者 Anastas 與 Warner 從消除化學污染的角度出發,提出綠色化學 12 項原則 (twelve principles of green chemistry) ,受到化學界的重視,如下所示:

1. 防廢:預防廢棄物產生與減少廢棄物處理

2. 思維:應盡量將合成中所用的化學品最大化轉為主產物

3. 低毒:應使用對人體健康和環境較低或無毒物來設計合成方法

4. 物盡:設計保有功效並減少毒性的化學品

5. 降輔:盡可能避免使用輔助物質(如:溶劑、分離試劑等)

6. 節能:合成方法應在室溫、室壓下完成

7. 再生:使用可再生原料非消耗原料

8. 簡潔:應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衍生反應(例:使用保護基)

9. 催化:盡可能選用催化劑,催化劑優於化學當量試劑

10. 可解:化學品應設計使用後降解成無害並可分解的產物

11. 監測:即時監控有害物質的形成

12. 保安:化學過程中選擇可降低危害的化學品物質 

 

給政府的建議

第一點,國發會已公佈2050年淨零轉型的藍圖,建議公開的資訊說明現在處於什麼階段、細部階段目標與企業如何達成。

第二點,政府要整合各產業誰有氫、碳、熱能、應用,把原料、製造、應用業者結合在一起,結合後做品牌,整個推進的力道就會不同,更有推進力後,一定會有更好的結果。

 

 

無悔淨零課題 產官學研一同努力

歐嘉瑞 (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副理事長)

先向中技社、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等主辦單位表達感謝,謝謝在座七位主講者分享實務與因應範疇。自退休後較自在,不少的政府機關都邀我演講、專案計畫的審查、提供政策建議等,都是在談有關淨零的部分。也有的機關,預算需要再報行政院核定,我相信會通過。

2050年的淨零排放政府總共編列9,000億,有未來4年的計畫,非常明確的規劃10個製造業,石化產業的產值大概是占GDP 11%,排放量是占24%,這是石化產業的特性,機關在編列預算中,石化產業在前面第一、第二名,比後面的製造業投入的資金多很多。資金就是要為關鍵技術的加緊研發,希望經由關鍵技術帶動上下游產官學研。一方面節能減碳,進而帶動產業。

前日下午參加國營事業的計畫審查,負責各單位也說要淨零,目前產官學研都對「淨零」這課題無悔,因應國際共同的趨勢跟要求,期望石化的上中下游朋友,做到產官學研一起努力。 

 

 

談駿嵩教授的結語

  1. 台灣過去進口原油為原料,生產汽柴油,並建立堅實的化學工業,掌握了生產技術,所以我們的化學工業在國際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 未來除了原油外,更要規劃使用bio-based(生物基)、CO-derived(二氧化碳衍生)及廢塑膠做為原料,配合再生能源、氫能、綠色工程、循環經濟等技術,建立零碳排化工產業。
  3. 國內半導體、光電、封裝、車用、儲能、5G等產業對高品質、高純度的關鍵材料需求殷切,化工產業很多技術,可以積極協助產業開發下世代的材料。
  4. 台灣要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必須推動負碳排CCSU技術,建議從生命週期(LCA)及技術經濟分析(TEA)評估出哪些技術與產品適合在國內發展。
  5. 全世界負碳排CCSU技術目前在起步階段,台灣現投入尚不算晚,但因CCSU成本會與氫氣、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等都有密切的關聯性,故必須加以結合,配合政策、技術在台灣建立起新  興的產業。

相關新聞

  台積電不僅配合台電的電力調度,對於吃緊的水情也要超前部署。由於桃竹苗及台中地區水情燈號均亮「提醒綠燈」,台積電竹、中、...
五二○在即,賴政府的財經內閣人事大致底定,未獲得續任的金管會主委 黃天牧 昨天表示,在五二○之前說「如釋重負」還太早,...
桃園 石門水庫 蓄水率跌破3成,就連寶山、寶二水庫都逼近2021年全台旱災後新低點,水情再次拉警報,讓 竹科 陷入缺水恐慌,...
準行政院長卓榮泰進行內閣人事徵詢,今(4/16)公布 第3波人事,幾乎全是政壇新面孔,包括由產業請來的崇越董座郭智輝,將出任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