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制度重創國本?蔡明介憂科技人才荒

編者按:

數位時代來臨,全球對於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台灣雖有台積電、聯發科等珠玉在前,但近年來教改亂象頻傳,到底我們的下一代,在全球化浪潮下是否能把握先機?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23日便針對此事罕見投書媒體,憂心本土科技人才荒開始出現,呼籲高中教育乃至於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應更重視數理教育基礎的奠定。

憂台灣本土科技人才荒 直指大學考試指度

蔡明介注意到,台灣受到少子化與國際化的影響逐漸加大,本土科技人才荒開始出現,而人才不足勢必影響國家的科技發展,此由近年來在新興科技領域,如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量子通訊,台灣的基礎研究能力與成果已落後甚多,例如在頂尖國際會議上,台灣關於人工智慧論文發表數量已少於韓國及新加坡,更遑論諸多先進國家已發展出量子電腦及量子通訊衛星等。

蔡明介認為,大學入學考試政策的變動,會牽動高中學生的學習重心與學習資料配置,如考試政策規劃可能導致高中數理教育被輕忽,甚至失去學生與家長應有的重視,勢必影響學生的競爭力。尤其,蔡明介指出,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若無法鑑別適性學子繼續銜接高等科技教育,將導致人才錯置,甚至將本土優秀學子推到國外。
他疾呼,長此以往,台灣的研發人才將無法銜接而損及國際競爭力,是動搖國本的事,為了國家的未來,蔡明介呼籲,高中教育乃至於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應重視數理教育基礎的奠定,並能有效鑑別數理優秀人才。

其實過去蔡明介就曾建議政府,發展科技產業需要「硬科學」,應多鼓勵學生多讀數學、物理等較難的科目,而不是大家都只想當網紅,今日直接投書媒體,可見蔡明介對台灣半導體人才不足感到更加憂心。教育部統計,高中生出國念大學人數,2012年為858人,在2013年突破1千人來到1067人,之後逐年成長,2018年更是從2017年的1584人大增到2142人。

考科知識含量嚴重不均 數理學科比重低

前台大副教務長、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也理解蔡明介對於數理教育的憂心,不論是去年電機系學測一階篩選最後以國文分勝負,還是明年學測自然科僅能就教育部定必修8個學分(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科各2學分)作評量,相較於國文的20個學分、英文18學分,及社會18個學分,明顯分布不均,他認為如此對台灣理工醫農等領域的發展,極為不利,而現行學測物理考科內容有6學分。
張耀文批評,政府是把「大人不想要的東西都塞給孩子」,他指出,個人申請結果學生若不滿意,除了去就讀,就是要放棄轉拚指考,而學測與指考重考人數占比屢創新高,2020年學測重考占考生總數13.48%,指考更是突破兩成,這也顯示現在的考招制度沒辦法穩定學生選到想要的,而這都是在浪費生命。他表示,這都牽涉到台灣的競爭力,「我不是反對多元(有繁星、個人申請,考試分發等入學管道),但是不能假多元之名,破壞制度的公平正義,把台灣賴以生存競爭力給摧毀掉,尤其是理工醫農相關領域,要談素養,得先要有知識做基礎,否則素養是空談」。
張耀文強調,所謂的快樂學習,是學生對有挑戰的內容,經過學習吸收,轉化成自己的能力,才是快樂的來源。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