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學界挺碳稅 「才有減排誘因」

         我國擬對排碳大戶收取碳費,但學者認為,短期仍應收碳稅,長期則要採取碳排放交易制度。

財政部官員昨鬆口願意評估碳稅推動的必要性,但仍強調碳費先行。環團表示,評估過程應落實資訊公開,並盡快提出徵收碳稅時程,甚至擬訂碳費「落日條款」;學者認為,碳費使用有專款專用限制且費用又低,必須徵收碳稅才有減碳誘因,結合減稅配套也可降低企業衝擊。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說,二○一五年全國能源會議就有共識要課徵碳稅,他認為課徵碳稅比碳費好,碳費像公費一樣有專款專用的限制,在預算使用上較受限,所徵收的費用也沒辦法太高,且若碳費太低對減碳誘因也不夠大。

梁啟源說,碳稅較易跟世界接軌,且課徵碳稅也可結合減稅配套措施,對產業競爭力影響比較小。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說,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對碳稅、碳費、能源稅都應各設專章,但過去財政部一直拿「避免重複課徵」為理由不徵收碳稅,但他仍建議「只課碳稅、不課碳費」,原本徵收碳費要成立的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可從碳稅收入編列預算每年挹注。

環團長期提倡「短期碳費、長期碳稅」,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說,低碳費可能只會讓台灣碳排量不減反增,且碳費用途受限制,政府應明確碳稅規畫時程。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說,若財政部啟動碳稅評估,過程應公開讓公民參與討論,若有誠意開徵碳稅,未來碳費就應訂定落日條款,擬定具體碳稅上路時程。

相關新聞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將在新內閣就任後,轉戰產業界,接棒台灣金董事長沈榮津的位置成為新董座,這也是新內閣公股銀行人事安排第一槍,...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2021年家庭財富差距統計,台灣最富有前20%家庭每戶平均財富,是最貧窮家庭財富的66.9倍,...
曹辛的文章中提到關於影響中歐關係的兩大因素:分別是俄烏戰爭背景下的中俄關係、以及中歐之間圍繞著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博弈。...
環境部、國科會發布,若趨勢不變,極端暴雨恐成常態,農漁產量將下滑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以來,第一本國家級氣候調查報告8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