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工商社論》指出,經濟部長王美花18日赴立法院備詢時表示,我國能源採購是採長期合約,目前供應無虞,「台灣今年冬天沒有缺電問題。」這句話聽起來讓人寬心不少,也順耳多了。的確,天氣突然轉涼,冷氣少開了,用電量大幅下降,也為部長的回答增添不少說服力。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指出,中國一直能讓悲觀論者的預測落空,進而鞏固中國政策制定者地位,認為他們會設法應對這種情況。然而,事實證明,他們並沒有真正解決經濟的根本問題,而是一直在通過製造房地產泡沫進行掩蓋,而這些泡沫終究會把問題放大。

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滿五十年,美國國務院官員指中國大陸誤用二七五八號決議排除台灣國際參與,再引討論。據指出,美國行政部門對台灣參與的立場與支持程度不變,仍希望台灣能作為觀察員參與,不涉國家地位;但有部分國會議員支持台灣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在疫苗日漸普遍下,新冠疫情逐步回到可控的程度,生產、消費恢復正常,一年多來受壓抑的經濟,理應迅速回彈,有兩位數的成長,但是整體的圖像,並不如想像般樂觀。

兩岸先後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前「經建會主委」、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18日下午在一場研討會分析,台灣能否進入CPTPP受政治影響,可能有3種可能的情境,還要看美國是否加入。若比照2002年兩岸同時進入WTO模式,因會員國與中國談判將花費很長時間,台灣加入將遙遙無期。

編者按: 國際間各國疫苗覆蓋率陸續提升,全球已有7成國家放寬邊境管制;我國公衛學者對此指出,邊境解封能加速經濟復甦,建議政府與歐美國家協商,相互認證疫苗護照,讓施打2劑疫苗的民眾能快速通關。疫情指揮中心透露,已與歐盟規畫相互認證機制,現正針對歐盟要求、認證內容進行實質合作。

編按:根據《經濟學人》指出,全球陷入工資增長和通貨膨脹都異常高,政策制定者應該關注勞動力供應。到目前為止,復甦令人失望。隨著銀行賬戶枯竭和大流行減弱,2022 年將再次出現一些疲軟,導致工資增長放緩。貨幣政策制定者比平時更應該關注就業。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隨著各經濟體擺脫疫情,各國央行要做的工作相對簡單,只要針對性的援助。全球金融危機後過早實施的緊縮政策絕不能重演,在需要財政支持的地方,支持必須慷慨,緊縮措施也必須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