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金融時報》報導,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警告說,對俄實施的前所未有的金融制裁,可能會逐漸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導致國際貨幣體系更加碎片化。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於《聯合報》撰文分析,俄烏戰爭推高了石油與黃金價格,大量資金轉往對美元相對強勢、價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避險。而較少被討論的國際政治因素則是,特定國家或政權領導人意圖規避美元霸權的制裁或制約。未來美元和人民幣的戰爭是否成為俄烏戰爭衍生的另一條戰線?值得關注。

編按:《日經》針對美元衝擊專題報導,1971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宣佈停止黃金和美元的兌換,令「黃金美元本位制」瓦解。50年前,美國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使貨幣政策的靈活性隨之提高,容易抑制繁榮與蕭條的波動幅度。另一方面,資金的大量供給,也許導致阻礙應對數位化等的經濟結構變化。中國崛起更是加劇美元地位下降。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分析指出,短期而言,烏克蘭戰爭造成全球經濟增速下降、通脹上升;長期而言,它將危及全球化,使經濟脫鉤不可避免。

本期《外交》雜誌研究受美國牽制已久的中東前景,二次大戰之後,美國的中東政策基於兩個權力平衡點,美國和蘇聯的平衡, 以及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平衡。在美國政策變化的背景下,地區大國正面臨新風險,尋找新機遇。

編按:烏克蘭引發危機,美更重視有主導權的印太戰略,李顯龍表示,烏克蘭戰爭影響亞太地區,且這裡有著潛在熱點和爭議議題,若不善加管控可能升級為公開衝突,拜登與李顯龍並未特別提及台海,但會後李顯龍表示,盼台海維持現狀,反對非和平方式改變。

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分析指出,真正要化解當今的高通貨膨脹水準壓力,積極加速生產力的普遍提升,積極彌縫供應鏈斷鏈的罅隙與連結、強化國內外物流效能效率與速率,才是正確解方。

美國參議院28日(一)通過提供半導體晶片製造產業520億美元補助的《美國競爭法》(America COMPETES Act),此法案旨在提振美國技術和研發,俾以與中國競爭。接下來該法將轉往眾院協商,參眾兩院經數月討論後可望取得共識。外界預料折衷版本不太可能在5月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