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當世代聯結與分配均等出現問題,如何重新構思並紓解分配困境?當前租稅改革的結果究竟是『藏富於民』還是『藏於富民』?當全球普遍性的貧富不均現象持續擴大,台灣如何尋求突破?如何在產業發展、金融創新領域積極爭取興利機會?當中國拋出亞投行等經濟面的策略佈局,台灣應從何種角度切入思考?利弊得失的風險評估及國家發展策略如何均衡?特邀請前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前財政部長何志欽、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及佛光大學講座教授華而誠,針對分配正義發展與規劃進行新詮釋。

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生活及工業用水量持續增加、自來水及灌溉用水供水效率偏低、自來水輸配水管線老化、灌溉系統漏損嚴重、自來水水價偏低、自來水公司不僅無財源進行減漏更新,甚至虧損。

台灣近十年來已少見風調雨順,非澇即旱已是常態。氣候變遷下過去少有的「乾旱」業已發生,年平均降雨量由九百億噸到去年只有七百億噸,平均年用水量需一百八十億噸,去年因降雨減少僅有一百四十億噸可供利用。在中央與地方積極「抗旱」,推動「節水型社會」、應對「水需求」的當下。

氣候變遷挑戰下, 水資源豐枯震盪更加劇。年平均900億噸雨量,約180億噸可供利用,去年僅700億噸降雨,僅140億噸可用,缺水已來臨。(資料來源:...

世界經濟持續整合與變動下,從貨幣、跨國企業到區域整合等面向,國際政治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甚鉅;而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在資本追逐利潤的過程中,包括人才、勞務與商品的快速流動,台灣又該如何面對全球化洪流的挑戰?產業轉型必須與國際接軌,財政規劃也須在地轉化。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特邀請前香港中大校長劉遵義、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前財政部長何志欽、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及佛光大學講座教授華而誠等,針對發展與分配如何兼顧議題舉辦講座,就實務層面,聽產官學各領域專家如何解讀。

春節過後旱象水情依舊沒有緩解,桃園、高雄等八縣市已於2月26日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措施,而石門水庫供水區包括新北板新與林口、桃園地區更將於4月1日起實施第三階段限水。目前石門水庫水情顯示水庫有效蓄水容量20.07%(3月23日資料),缺水越顯嚴重。水情告急不能僅靠天公降雨,面對氣候異常,我們必須有更積極的觀念與行動。

台灣已經沒有風調雨順,非澇即旱已是常態。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僅是極端暴雨等治水問題,應對過去少有的「乾旱」,也必須正視、...

若我們將時間往回推移,2014年這一年,可說是上天對台灣相當仁慈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之中,地球上總共有23個颱風生成,但僅有2個颱風對台灣造成影響。

今天我要談的是,面對缺水,應該怎麼辦?除了休耕、限水、省水和祈禱下雨這三招外,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永續、為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結構性改變做法嗎?

首先,必須認知兩個不爭事實:一、台灣是多雨卻缺水國家;二、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影響。

前者,台灣山高水短、地形陡峭留不住水,一遇乾旱,久之就有水情警報;後者極端氣候下,造成三年一大旱兩年一大雨情勢恐成常態。但最重要的是,生物都需要喝水、用水,工業農業需水量更大;面對這些,...

我們的世界正遭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多重壓力,這些多重壓力會因不同的韌性造成未來世界的不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