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于老師過世了!竟是來自報上的消息。基金會論壇承于老師多次提攜參與,建議議題方向,在金融全球化的衝擊下,為「台灣金融的自由化、國際化與制度化」論壇發表專題,鄭重提出「鎖國政策正窒息台灣金融市場的生機」,在「面對全球化下的發展與分配」論壇裡擔當總結,呼籲「聯結全球化脈動刻不容緩」。面對國家治理,老師以前瞻與遠見破除迷思,不容妄為。

有20多億人生活在水緊張的國家。在今天所有的嚴重問題中,我們聚集在這裡,討論水問題的自然威脅,處理水資源短缺,流域被淹,海水水位上升威脅海岸線和土壤,這些不可抗拒的迫切性,我們在臺灣和全球。我們知道今天的情況會每一天惡化。

從1980年代以來,世界上有兩個趨勢在平行地進行,一個是全球化,另一是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提高;二者皆與自由經濟學派的興起有關,英國的柴契爾首相和美國的雷根總統,則是此陣營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世界不斷地往自由經濟體制的資本主義方向走:在國家外部,貿易走向自由化,而在國家內部,政府重分配的角色被削弱,所得稅率大幅降低。這兩個趨勢演進了近40年,現在已經產生重大的問題和反思。

台灣在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及快速形成高齡社會困境下,開始面臨「文明病」的嚴重威脅。所謂文明病係指非傳染病或慢性病,但會受到社會、環境、經濟、政治、與全球化因素影響的文明社會疾病,嚴重傷害到健康福祉,譬如肥胖、菸酒過度使用之不健康行為、空汚引發之相關疾病、新陳代謝與血管疾病等類。

貧窮、財富分配不均、教育不足、快速城市化及人口老化等,都是導致文明病發生與惡化的因素,尤其是貧窮人口和社經處境脆弱者,承受著不成比例的重負。...

為落實地方創生,行政院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規劃了五支箭,其中第一支箭是「企業投資故鄉」,旨在補強社區營造及農村再生「人、地、產」中相對欠缺的產業面,鼓勵企業基於故鄉情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認養地方創生事業,協助地方產業興起。

台灣位處颱風、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頻繁的地帶,加上地質脆弱、地形陡峻,每有暴雨往往引發嚴重的山崩及土石流,已被國際公認,是全世界天然災害危險潛勢最高的地區之一。積極推動國土保安及復育,建立完整的國土規劃體系,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國土規劃、河川治理、城鄉發展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

在全球化帶來的結構性變化裡,暫且停看聽,回首觀察、追蹤其進程,這一路來的變動對世界、對臺灣的影響。全球化不是新名詞,維基百科說: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在西方國力優勢的已開發國家主導與協商下,政經依存度緊密相互扶持的先進國,經歷多次全球性的區域融合,仍不見真正的平等、公允,WTO多次對話競合失敗的例證頻繁,談論全球化有許多概念仍分歧與混淆,存在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尚未能有統一的定義。...

世界局勢動盪,中美兩大經濟體爆發貿易戰,這將對於全球未來的經濟關係帶來何種改變?劉遵義教授的新書《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對貿易戰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也提出對於未來經濟關係的展望。貿易戰發生有其政經交往過程的累積,我們不得不關注中美雙方於國際貿易上的政經關係變化,特邀陳文茜小姐主持,薛琦教授、陳添枝教授與徐小波律師回應與對談,共同剖析在貿易戰風雲下,全球的政經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