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編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任期的最後一年,面臨更大的經濟挑戰,隨著俄烏戰爭、全球通膨情勢演變,及大陸本土新冠疫情再起,對中國經濟影響愈趨明顯。李克強坦言,國內外突發因素超出預期,經濟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易會滿也警告,高債務、高槓桿已是大陸上市企業最大的風險源之一。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薛琦去年九月曾撰文「通膨會回來嗎?」當時通膨已見端倪,但美國聯準會表示那是暫時的。三個月後,聯準會改口。現已經沒有人懹疑有無通膨,而是它會多嚴重,持續多久?更重要的是,通膨來了之後呢?
《路透社》報導,由各國央行組成的國際清算銀行(BIS)表示,全球將進入新通脹時代,在西方與俄羅斯、中國關係惡化之際,疫情後續效應使全球化出現逆轉,各國必須正視全球步入高通膨與高利率的新時代。未來實際利率須高於中性利率以抑制通脹。
編者按: 本土疫情再次蔓延,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疫情還沒到高峰仍在發展中。」外界關心台灣防疫政策到底要往「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且本次染疫者多為無症狀或輕症,要如何做好醫療資源分配,並免醫療量能崩潰,也是需要政府關注的議題。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正在出訪台灣、日本等地會見亞洲客戶和供應商,包括台積電在內,基辛格將再度拜訪台灣,將會與台積電代表會面,企圖重振受到全球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影響的半導體產業。
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黃齊元指出,去中心化成為全球新趨勢,未來世界的贏家將是那些懂得全球布局、策略聯盟、平台打造、資源整合的企業,如美國邀請聯電赴底特律設廠、鴻海打造MIH平台,徹底改變商業模式,台灣才能在新經濟潮流中勝出。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強調,美國無意與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脫鉤,重申拜登政策重點,正在尋求重新調整與中國間的經貿關係,以解決供應鏈等問題。不排除向中國提出更多新工具來解決貿易不公的情形。
《日經》報導,21世紀型石油危機與70年代時的不同,野村綜合研究所的經濟學家木內登英指出,1970年代已開發國家的潛在增長率較高,處於容易發生價格持續上漲的經濟環境;另外,以越南戰爭和冷戰等為背景的美國政府支出增加帶來財政赤字擴大,導致貿易逆差,進而使美元流向海外。這成為在結構上持續推高美元計價的商品行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