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今年二月,台灣將二○五○年淨零排放列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但根據環境部八月公布的二○二一年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卻增加,不僅無法達成減排二%的當期目標,更令人擔心要如何達到二○二五年減排十%、二○五○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因此, 政府除了要檢討目前執行狀況,還需審視能源轉型、碳訂價與交易制度,以及運輸與產業部門的減碳積極度。
聯合國保護世界海洋多樣性的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今天獲得67個國家簽署,往扭轉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對脆弱海洋生態造成的破壞再邁進一步。這項保護公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協議經多年討論,終在今年3月達成共識,在6月由聯合國正式通過;各界認為要實現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海洋和陸地,即「30x30」目標,「公海條約」至關重要。
經濟部即將公布離岸風電第三階段第二期選商規則草案,立委洪申翰與環團昨(19)日召開記者會,呼籲主管機關將「環境及社會承諾事項」納入評選項目,以避免離岸風電形成「重財力、技術」卻「輕生態」。
新任環境部長 薛富盛 面臨諸多挑戰,首要面對的議題即為備受爭議的四接 環評 與碳費機制。他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每個環評案件都很重要,不會特別針對某案提出討論,至於碳費機制,薛富盛表示可能會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納入考量,不希望開徵碳費導致「綠色通膨」。
環境部昨(14)日公告修正「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自明年起,排碳大戶辦理碳盤查,改採盤查、查驗分流辦理,應在4月底前登錄盤查資料、10月底前上傳第三方查驗結果,並新增保密條款,保護企業營業祕密。
為期兩天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10日落幕,東道主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參與國家領袖9日已就聯合聲明達成共識。該聲明並未直接批評俄羅斯出兵烏克蘭,而是呼籲各國應避免使用武力侵占他國領土,令烏克蘭回應「這並不值得驕傲」。 各國在氣候議題方面亦分歧嚴重,最終聲明並未承諾放棄所有化石燃料。
環境部今年8月22日掛牌成立,產業界關注碳費機制,首任部長薛富盛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碳費費率必須尊重費率審議會決定,但他認為,每噸碳費高於10美元(約新台幣320元)是必然,且未來將朝向漸進式調高。
趙恭岳說明,國際氣候發展智庫、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將於10月20~22日辦理第三屆「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總統候選人氣候對談是系列活動之一,可視為台灣首場淨零辯論會。辯論總時長2小時,將由天下、遠見、今周刊三家媒體及各公民團體提問;過程雖無交叉結辯,但候選人仍可在申論及回應問題時質詢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