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推未來製造 駐澳代表:台澳氫能合作具前景

澳洲推「未來澳洲製造」計畫,擴大投資再生能源,爭取對關鍵礦產控制。駐澳洲代表徐佑典說,台、澳氫能合作具前景,而這項計畫也為台灣提供澳洲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下游製造機會。

澳洲邁向2050淨零目標,工黨政府推出「未來澳洲製造」(Future Made in Australia)計畫,擴大投資再生能源,宣誓成為「再生能源大國」,同時修正外國投資框架,爭取對關鍵礦產供應鏈掌握,一般認為是要抵制中國對關鍵礦產供應鏈的控制。

徐佑典18日接受記者訪問,分享他的觀察和期待,表示澳洲是能源大國,除了太陽能和風電外,氫能「綠氫」也是備受關注的領域。徐佑典說,近年來許多台灣學商界人士,包括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參訪澳洲了解氫能的研發、應用及商業化前景。雖然氫能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許多問題如競爭力、商業化及運輸便利性尚待解決,但這正是台灣可以發揮科學研究實力的地方。台澳今年5月簽署的科技合作協議(STA),為雙方在氫能領域的研發合作奠定基礎。

徐佑典說,這幾年日本、韓國等都在澳洲氫能展開投資,儘管台灣起步較晚,但已有台灣公司與澳洲氫能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展示台灣與澳洲合作氫能的潛力。台灣企業能透過科技幫助澳洲氫能公司解決技術難題,例如廢水處理等,實現互利共贏。在關鍵礦產方面,徐佑典提到,台灣目前在澳洲的關鍵礦產供應鏈中沒有顯著角色,主要是從韓國、日本及中國進口提煉過的產品來製造,而非參與提煉或精煉過程。現今沒有太多廠商對精煉有興趣或能力,這使得台灣在這領域的角色較有限。徐佑典說,澳洲政府推出「未來澳洲製造」政策,為台灣提供澳洲關鍵礦產供應鏈的下游製造機會。

他說,澳洲幅員廣大、人口不多,製造業仍不成熟。台灣廠商有電網供電軟體設計能力、也有廠商對投資澳洲的電池及充電樁設計表達興趣,已有幾家台灣廠商通過駐澳代表處尋求合作夥伴。徐佑典也說,台灣在自動化方面具備優勢,可以幫助澳洲提高製造業自動化程度。今年5月台灣有自動化廠商前往西澳尋求合作機會,可望加強兩國在自動化領域的合作。


延伸閱讀1

綠氫太貴! 睿禾控股澳洲尋解方 陳坤宏:四年後與灰氨打價格戰

「台灣現在一度綠電約是5元,澳洲一度綠電平均約1元,還可能有負電價。負電價代表電力生產過多,電力公司要付錢請民眾用電。這時讓氫氣生產線全開,成本就能再下降。」

國內盛傳「得氫能者得天下」。氫是達成淨零碳排的明日之星,利用再生能源所產製的綠氫,更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台灣人要的不僅是綠氫,還是「便宜的」綠氫。綠能業者陳坤宏在澳洲找到答案。

跨足氫能 探索100%綠能的最後一哩路

5月的下午,睿禾控股暨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陳坤宏步入昆士蘭議會廳。他在副州長、台灣駐澳代表等人的見證下,簽下台灣第一張海外綠氫合作開發協議H2U,確定用澳洲光電與風電產的綠氨將在2028年運抵台灣。

陳坤宏在2012年成立的天泰能源,是台灣第一家在農舍屋頂種太陽能的公司。2020年,他爭取台灣第一筆綠電交易。現在,他多了一個新身分:跨國綠氫投資商。

這個重大的決定,源自2022年睿禾控股與宏碁合作取下的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智慧能源管理系統BOT案,要讓園區尖峰時段的綠電滲透率達成100%的承諾。

「我們很清楚,只靠太陽光電跟離岸風電很難達100%綠能,最多只能達到70%。離岸風電有季節性變動,太陽光電有日夜波動,還要加入主動式發電或儲能才能達成最後的100%。所以,一定要盡快研究綠氫或綠氨發電。」陳坤宏說。2022年2月,運輸船Suiso Frontier號裝載著1250立方公尺的液態氫從澳洲返抵日本神戶,創下氫能出口的首例。澳洲擁有大片土地,成熟的光電、風電,正積極開拓全球的氫能市場。在氫的運輸技術成熟前,澳洲將氫轉為氨出口,氨可直接使用,也能經裂解還原成氫。

睿禾能源簽訂的H2U計畫位於澳洲昆士蘭,預計2028年完工,年產100萬噸的綠氨。買家包括日本三菱重工、韓國東西電力、澳洲皇家孚寶及奧瑞康公司等。「年產生100萬噸的氨,相當於3天就會產出1萬噸,買家的合約必須訂得非常細膩。」陳坤宏說,睿禾第一年會進口10萬噸綠氨,約是台灣年進口量的1/6,對國內的氨市場「會有一點波動,但影響不多」,他說,「換算為綠電的話,約等同3億度綠電,也就是250MW的光電廠一年的發電量。」

氨可用於化工材料、化學肥料、半導體製程、資料中心的冷卻系統等,台電也研究火力電廠混燒氫氨以降低碳排。氫也可以用於發電或直接用作能源。減碳趨勢無法擋,但現實問題是——進口綠氨能否在「價格戰」中殺出重圍?

綠氨與灰氨的未來價格戰

陳坤宏計算,太陽光電的成本每兩、三年下降20%到30%,預期2028年澳洲一度綠電可降至台幣0.75元以下。若能配合電解製氫成本的下降與融資環境改善,一公斤氫或許能降至3~4美元,目標是2030年降至2美元以下。

他細數各項因素,全球正處於高利率的環境,若2028年利率降至4%左右、電解槽轉換效率再提升,每公斤綠氫生產價格將有望跌破3美元,代表每公噸綠氨約落在600美元。

「綠氨跟化石燃料所生產的氨(灰氨)價差沒有大家想像的大,不是好幾倍,而是一公噸200美元左右」。陳坤宏說,灰氨便宜,但每公噸約產生2公噸的碳排。若碳定價能達每公噸100美元,綠氨將有機會與灰氨一較高下。

這紙協議的意義不僅止於花錢買綠氫,陳坤宏說,睿禾控股將與澳洲夥伴合力開發虛擬電廠,將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預測技術帶到澳洲。此外,製氫過程需要水的純化技術,台灣半導體產業擅長的水管理與回收技術可發揮所長,這些都是台灣加入氫能產業鏈的機會。


延伸閱讀2:

日本氫能實力世界第一,中國猛追

  在有助於脫碳化的氫能技術領域,日本的優勢籠罩著陰影。調查世界相關專利的競爭力發現,日本在汽車燃料電池等的「利用」技術方面領先,綜合實力也排在第一位。但最近10年的相關專利申請數量比以前減少3成。以舉國之力增加申請的中國超過美韓德,猛追至第2位。日本要主導氫能供應鏈,打造以低成本推進實用化和普及的框架成為課題。     

  氫能被視為即使燃燒也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終極環保能源。資源大型企業等組建的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總部位於比利時)預測稱,到2050年全球相關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美元。 「製造」、「儲藏」、「運輸與供給」、「安全管理」、「利用」這5個領域成為技術競爭的焦點,但在氫的製造方法和成本領域仍有許多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社出資的數據分析企業Astamuse分析了2011~2020年申請的氫能相關專利。通過作為類似專利被引用的次數、權利的剩餘期限等計算了顯示競爭力的「專利分數」。分析對象為企業和研究機構在世界範圍內申請的總計逾14萬項專利,2020年還存在未公開專利,僅作為參考值。      

  按照國家來看,日本的綜合實力排在第一位。作為把氫能用於汽車、住宅、工廠等的核心技術,申請數量較多的燃料電池專利成為日本的優勢。豐田從約30年前開始研發以氫能行駛的燃料電池車(FCV),2014年在全球首次上市銷售,到2020年把續航距離延長3成。 ENEOS和巖谷産業的加氫站也超過160座,正在推動使每座加氫站3億~4億日圓的建設費用減半。      

  日本成功從澳洲進口氫      

  日本氫供給利用技術協會的池田哲史表示,不僅是神戶製鋼所的氫壓縮機等主要設備,「在流量計和氣體檢測儀等微小的零件領域,日本的技術實力也很高」。另一方面,日本缺乏製造氫所需的資源,從海外運輸的技術也不可或缺。   

 

     

  「這是擴大氫能利用的第一步」,日本電力企業J-POWER的社長渡部肇史這樣評價2022年4月成功進口澳洲産氫。實際上驗證了把澳洲大量擁有的褐煤氣化、進而製造氫的自主技術。攜手製造世界首艘液化氫運輸船的川崎重工業和巖谷産業,在構建跨境氫能供應鏈方面領先。        

  如果依照專利申請企業和團體分析競爭力,在前20位之中,日本企業佔8家。豐田排在首位,本田、日産也名列其中。日本礙子、松下、京瓷等也在相關材料和零件領域掌握重要專利,進入前20位。        

  中國的申請數量增加至近10倍       

  但日本今後能否保持首位則是未知數。在2001~2010年的分析中排在第5位的中國超過美韓德,目前已逼近日本。

  背後存在中國的國家政策。中國政府在始於2011年的五年計畫中提倡增加專利申請,地方政府相繼推出扶持制度。 2011~2020年,中國的氫能專利申請超過2萬件,增加至2001~2010年的近10倍。在此次調查中,日本的申請數量比中國高出6成,但與2001~2010年相比日本的申請件數減少近3成,中日兩國的差距迅速縮小。         

  此外,以5個領域觀察氫能的專利分數,除了「利用」之外,中國在「製造」、「儲藏」、「運輸與供給」、「安全管理」這4個領域高於日本。日本在技術驗證上領先,但中國的清華大學等研究機構積極申請廣泛專利,中國的專利剩餘有效期較長也推高了分數。

  中國3月發布了長期的氫能源國家戰略。 2025年前將在北京市等地驗證氫的製造、儲藏及運輸技術。中國的燃料電池車保有量也增加至5萬輛。提出2035年實現在多個産業使用氫的生態系統。     

  Astamuse的伊藤大一輔指出,「中國自2010年代中期起迅速增加專利的申請數量。在氫能相關的全部領域超過日本的可能性很高」。          

  需要國際框架    

  日本缺乏太陽能和風能等自然資源,難以利用源自再生能源的電力大量製造環保的「綠色氫」。巖谷産業的理事藪之成仁指出,日本的「再生能源價格偏高」。要實現氫能社會,進口廉價氫的國際框架不可或缺。     

  攜手瞄準氫能出口大國地位的澳洲等,日本在運輸技術的驗證上領先。畢馬威日本公司(KPMG Japan)的合夥人鵜鶘成典指出,「需要進行氫能遠端運輸的國家和地區將不斷出現」,認為「技術出口的潛力巨大」。         

  另一方面,日本在基於氫能利用的脫碳化規則制定方面行動遲緩。歐美針對以化石燃料製造、把製造時産生的二氧化碳埋入地下的「藍氫」,將收緊環保標準。        

  日本先前在通訊和半導體技術上領先,但存在歐美製定規則、亞洲企業在業務競爭方面處於劣勢的教訓。今後,日本主導氫能産業的國際標準化和市場創造力的能力受到考驗。    

來源: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相關新聞

雲林縣政府日前發函給經濟部,要求納入再生能源的「總量管制」,並且要有統一的審查格式,在中央改進之前,將暫緩核發再生能源發電廠設立同意函。...
房市景氣火熱且價量齊漲,著眼美國聯準會9月啟動降息循環,估計央行貼放利率將「連兩凍」、是否祭房市第七波管制措施成焦點,...
 美國聯準會(Fed)19日啟動降息為市場共識,我中央銀行當日下午也將舉行第三季理監事聯席議會,據本報對金融業者問卷調查結果,...
歐盟在今年7月26日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爭端解決磋商,認為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關聯政策有違反WTO的「不歧視進口商品和服務」之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