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今天我要談的是,面對缺水,應該怎麼辦?除了休耕、限水、省水和祈禱下雨這三招外,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永續、為人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結構性改變做法嗎?

首先,必須認知兩個不爭事實:一、台灣是多雨卻缺水國家;二、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影響。

前者,台灣山高水短、地形陡峭留不住水,一遇乾旱,久之就有水情警報;後者極端氣候下,造成三年一大旱兩年一大雨情勢恐成常態。但最重要的是,生物都需要喝水、用水,工業農業需水量更大;面對這些,...

我們的世界正遭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多重壓力,這些多重壓力會因不同的韌性造成未來世界的不同發展。

在去年高雄的氣爆事件後,邱文彥立委建議,面對城市中發生層出不窮事件,像是老舊的管線、城市與區域的規劃、新舊不銜接,應積極面對公開討論。在氣候變遷課題下,城市無論任何規劃發展,都離不開「韌性」二字,是要與時間賽跑、環境相扣,這就是「韌性永續城市」對談的開始。希望在台灣人口多、地方大、挑戰較多的地方,面對面就現有規劃執行,各進程事物作整理,與民間社會對話,進而更積極的規劃未來。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新北市政府於2月4日舉辦「...

順應公民力量崛起的浪潮,柯文哲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為主軸,史無前例地完成了一場非典型的選戰並順利入主台北市政府。

都市一直是作為鑑定發展的指標,在氣候變遷與後工業化的今天,資源必須有效利用,「韌性」已是未來都市發展應有的概念。未來的挑戰不同以往,必須改變固有想法,將現行的行動連接到未來發展。台灣歷經氣爆事件、都更爭議、地震水患及容受力等挑戰,面對新時代的創新經濟、智慧生活,都市治理課題將更加複雜,有系統的思考與合作是關鍵。

新北市在多年努力下已有「健康與永續城市」架構,也有效地逐步規劃與推動城市的願景,又如何面對一個未來永續城市必須承擔的壓力,...

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傳統封建君主制度下的儒家思維,是智者對於欲得天下者行事準則的建言,然而在個人修為(小我)與國家天下(大我)之間,並不存在著具有主體意識的社群,只有個別且無名的人民。

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是當代最具挑戰性的風險之一。 面對日益詭譎多變的極端氣候,各界已深切感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對地方微氣候的影響愈見深重。

在台灣,社區營造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但卻是一個隨著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狀況而持續更新的參與方法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