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極端氣候,大雨、酷暑,瞬間急凍,開盞燈、吹冷氣,竟成了弱勢家庭裡看不見的沉重負擔。當能源轉型成為淨零排碳最重要的驅動力,將如何衝擊社會、影響弱勢?

行政院會今年5月5日通過組織調整草案,環保署即將改制升格為環境部,並在底下新設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等。

《路透社》報導,紐西蘭為解決國內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8日發布一項農業排放收費計畫草案,要求農民為牛羊打嗝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付費。紐國環境部表示,該提案將使紐西蘭這個大型農業出口國成為世界第一個讓農民為牲畜排放付費的國家。

台灣首批碳中和原油已在今日凌晨在台北沙崙港卸畢。

斐濟國防部長塞魯瑞塔(Inia Seruiratu)出席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敦促其他國家支持斐濟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

民主進化過程中,基層事務官之任務愈來愈多元複雜,且必需即時回應民意、解決緊急問題,各種活動已佔30%以上的時間。

針對近期政府積極佈署夏季供電避免重演2021年限電情況,台化董事長洪福源表示,下半年疫情過後,會是台灣經濟的衝刺期,如果發生限電,將會對產業造成影響。

為因應氣候變遷,具備氣候調節功能的「藍碳」重要性日益升高,海保署近年針對具有強大碳匯功能的海草床、紅樹林、鹽沼及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進行相關監測調查、保育及復育行動,以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