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近年全球供應鏈幾經劇變,先是川普在第一次美國總統任內發動美中貿易戰,掀起去中化與反全球化序幕;其後,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相繼爆發,地緣政治與斷鏈危機進一步加速生產在地化、民主與韌性供應鏈的推展。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周六(11月30日)警告,若中俄等金磚國家(BRICS)持續「去美元化」計畫的話,那他們可能面臨到100%的關稅。這顯示出:川普強力捍衛美元主導地位的決心,不再容忍金磚國家創建金磚貨幣來擺脫美元的舉措。

碳費制度終於上路,台灣也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眾所週知,碳費徵收,是政府推動淨零碳排的手段之一,目的在引導高碳排企業,積極啟動減碳轉型工作。

歐洲央行 (ECB) 總裁拉加德周四 (28 日) 警告,美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戰可能會在短期內推高通膨。若歐洲國家進行報復,將引發跨大西洋貿易衝突,全球需求和經濟產出將受到打擊。

從數位浪潮到AI衝擊,余紀中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科技革新對社會與產業之影響,11月23日舉辦【從數位到AI時代的影響與方針】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多位專家學者,針對不同層面深入剖析、對話,一同探討未來的因應之道。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目前正在韓國釜山舉行,盼於年底前擬定具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膠污染公約。 學者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廿四%用於塑膠生產,比全球的十二%高很多,且塑膠產品有八成出口到國外;全球塑膠公約定案後,對台灣的供應鏈和品牌商都會有很大的衝擊,國內應及早因應。

學者籲廠商及早因應

參與塑膠公約會議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透過視訊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高達廿四%用在塑膠生產,高於國際,且塑膠產品約有八成是出口...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估計,若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60%的關稅,將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10%至15%。

在岸人民幣及離岸人民幣本周一度貶破7.25、7.27,來到近四個月低位,但昨(28)日人民幣官方中間價升值88基點來到7.1894,為近半個月高點,顯示官方不樂見人民幣貶值太快。

摩根大通分析團隊預測,川普明年1月20日上任後,...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執行委員會年度大會廿七日於 加拿大 溫哥華登場,政治新聞網Politico.eu報導,因政治影響,這次大會將擱置台灣和中國的入會申請案。這次大會將擱置台灣和中國大陸入會申請案,而哥斯大黎加可望成為下一個進入該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對此,民進黨立委譴責中國從中杯葛;國民黨立委則喊話應該重視兩岸的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