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近期中國股市及全球中概股全面下跌,MSCI中國指數由6月以來跌幅達到二成,而如果從今年2月的高點計算,跌幅更高達三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北京政府對科技與補教業加強監管,引發市場恐慌所致。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於《中國時報》撰文指出房價續飆重創年輕族群,從就業主力地區的房價相對於薪資偏高來看,這是居住正義的人權問題;台灣年輕族群拿台灣的薪水,面對比美國還貴的房價,未來真不知如何自處;主管機關能否拿出有效作法來救救他們?

行政院昨(19)日於院會拍板,將當沖降稅優惠延長三年,並維持稅率千分之1.5。財政部次長李慶華也表示,當沖是勢必要存在的正常交易活動,我國當沖交易比重約四成,與美國52%、英國35%、南韓87.5%相比,尚屬合理。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今,對全球帶來重大影響,且回不去了。金管會主委黃天牧18日出席第4屆今周刊國際高峰會時表示,疫情期間除了處理疫情問題,也要同時塑造疫後新典範,面對永續發展,他預期全球會面臨4大重要課題。

聯合報十五日探索新聞報導流標現象,反映了當前營造產業實況。公共工程每年花費公帑四千餘億,是近五分之一的國家總預算。整個營造業每年營業額則超過六千億,流標對公私部門的影響,也就不難想像。

網路賣家小心稅務風險,財政部17日完成預告新電支條例子法規與大數據查稅法源,自今年12月起,年收款超過48萬元的電子支付機構必須申報實際收款人身分、交易款項紀錄給財政部,以做為大數據查核網路交易課稅資料。

當科技巨頭建立了橫跨國際的平台產業時,台灣的政策能否保障本地用戶的數據安全?Appier獨立董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台灣必須思考有哪些數據必須自己掌握,台灣不能沒有自己的數據產業與相關政策。

現代人在網路上一舉一動、手機、監視器留下的足跡,都可能被政府、企業利用,不管是成為企業利益或用來操控、洗民眾的腦,成為當代民主危機;疫情更加速數位生活新趨勢,如何讓政府與科技巨頭壟斷擁有的個資數據不遭到濫權使用,各國都試圖在經濟發展與人民權利間建立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