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加強產業監管的深意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近期中國股市及全球中概股全面下跌,MSCI中國指數由6月以來跌幅達到二成,而如果從今年2月的高點計算,跌幅更高達三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北京政府對科技與補教業加強監管,引發市場恐慌所致。

近期中國股市及全球中概股全面下跌,MSCI中國指數由6月以來跌幅達到二成,而如果從今年2月的高點計算,跌幅更高達三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北京政府對科技與補教業加強監管,引發市場恐慌所致。

資料顯示,自去年11月以來,中國已發布超過50項涉及反壟斷、網路及數據安全、教育、金融和社會公平領域的新監管規定,平均每周至少採取一項新的監管行動,頻率遠高於過去幾年,且每有重大監管新規頒布,均導致金融市場重創。諸如去年11月螞蟻金服IPO叫停,其母集團阿里巴巴更於今年4月因違反《反壟斷法》被罰182億元人民幣;6月滴滴出行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後因違反網路安全為由遭審查;7月整頓教培行業的新規上路,不只封死了中國補教業的資本運作空間,更引發市場對於限制「協議控制」投資方式的集體恐慌;8月騰訊被迫限制手遊時間,以及中國工信部規定智能網聯汽車數據須在境內存儲等,又讓市場憂心將影響字節跳動和騰訊等公司的海外發展。

這些監管新規所涉及的行業五花八門,加強監管的目的從追求國家安全,到學子健康、經濟公平、社會風氣等,不一而足。目前看來,這波加強各領域的監管力度非但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更是一個中共由上而下,對於中國企業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應扮演角色,以及中國企業與政府、人民間關係的重塑運動。

具體地說,近期中國行業監管動作頻頻,實是兩大思維的反映:一是習近平亟欲在2022年中共20大延續執政,不僅要確保企業對共產黨在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上的關切事項作更多地服務,也要向這些中國科技巨頭宣告,中共的絕對領導權威不容侵犯。因此,過去中國企業的野蠻生長,或是取悅海外投資者都將不再是優先選項。同時,在美中科技戰的背景下,中共擔憂西方透過市場力量、數據使用影響中國科技業發展與國家安全,甚至動搖統治基礎,掌握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遂成為這波加強監管的首要目標。

二是今年3月中共兩會宣示中國全面脫貧,人均GDP站上1萬美元,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但伴隨經濟長期快速成長而來的是已經惡化、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鑑於這些問題將深切地影響中共的統治基礎,故在經濟成長目標取得階段性任務後,北京當局施政的首要任務從追求成長轉向處理貧富差距、房價高漲、少子化等社會問題,像是透過反壟斷調查試圖改善電商領域及科技業大公司持續獨強的現況,電商龍頭阿里巴巴便首當其衝;發布保障外送員權益的新規,即是強化企業對勞工的保障,亦導致中國最大的外賣平台美團在港股價大跌;對於補教業的雙減新規亦復如此,名義上是希望透過新規減輕家長和小孩負擔,實際上則是衝著貧富差距將造成階級複製而來,以期改善少子化問題,兼顧社會公平。

當然,近代經濟發展史上也不乏擁抱國外資本及國家安全之間的爭論,但若論人治色彩與其執行力,中國可謂數一數二。回顧自2012年起的反貪腐,到2018年2月先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全面法制化監管,3月份遊戲版號暫停發行,更直接導致中國遊戲市場停擺逾半年,6月份境外新藥上市及仿製藥新規重創製藥業;再到2020年11月至今的科技、網路、教育等監管都是例證。因此,在評估中國經濟與產業發展潛力時,投資人理應將近年監管政策的轉彎所造成的干擾,列為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之一,更要有政策鐘擺縱然再次擺回,市場樣態也未必全如往昔的心理準備。

相關新聞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抵上海,26日與王毅會談,聚焦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等4議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4日飛抵上海,...
美國參議院周二晚上通過延宕已久953億美元的援外法案,除將急需的軍火送至烏克蘭外,也將加強以色列的飛彈防空系統,並軍援台灣在內的印太夥伴。...
微軟4/16表示將向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人工智慧巨頭G42投資15億美元,這項交易主要由拜登政府精心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