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操控 若有不慎 恐遭濫權

現代人在網路上一舉一動、手機、監視器留下的足跡,都可能被政府、企業利用,不管是成為企業利益或用來操控、洗民眾的腦,成為當代民主危機;疫情更加速數位生活新趨勢,如何讓政府與科技巨頭壟斷擁有的個資數據不遭到濫權使用,各國都試圖在經濟發展與人民權利間建立新機制。

數位操控 挾持民主 操弄人心

「劍橋分析」事件讓全世界更加認知到,現代人在網路上一舉一動、手機、監視器留下的足跡,都可能被政府、企業利用,不管是成為企業利益或用來操控、洗民眾的腦,成為當代民主危機;疫情更加速數位生活新趨勢,如何讓政府與科技巨頭壟斷擁有的個資數據不遭到濫權使用,各國都試圖在經濟發展與人民權利間建立新機制。

掌握全球資訊的美國科技四大巨頭GAFA(Google、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代表的數位資本主義,操控數據和技術,看似自由發展的言論環境,卻以演算法操控民眾收到的資訊,並藉此獲巨大利益。

川普社群帳號被禁

各國政府及人權團體陸續察覺跨國科技巨頭的影響力。美國前總統川普的社群帳號被禁,讓人見識到科技巨頭在言論掌控的威力。

「劍橋分析」事件吹哨人之一的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在操弄一書中,描述她所處的公司如何藉由大規模的個資蒐集、操弄選舉,不只在美國總統大選、還包括非洲多國選舉,愈來愈多人擔憂,劍橋分析事件,只是全球民主危機的冰山一角。

近年來,民眾日益依賴社群網路獲知訊息,只要透過數據分析,民主國家的選舉中,日益常見對特定族群投放可能激起憤怒、不滿、影響投票意願及傾向的假訊息,進而扭轉選舉結果。正如同凱瑟在書中形容:「這些可怕的東西攻擊、挾持了我們國家體制的中樞神經,改變了它的思想、行為與功能」。

美立法反平台壟斷

去年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的調查報告,指科技四巨頭:Google、蘋果、臉書、亞馬遜,各自利用其市場力量或是守門人角色,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今年,美國眾議院更首次對科技業者祭出「終止平台壟斷法」等六項法令,劍指其壟斷行為。

另一方面,疫情讓各國政府掌控更大量民眾資料,將對人民的掌控從實體生活,延伸到數位世界,甚至透過最先進的資料蒐集技術完成「競爭情報」。

台灣政府從先前推動數位身分證,到疫情期間大舉串聯民眾的各種資料庫,追蹤民眾的「數位足跡」,都對數據隱私帶來莫大的衝擊。小自消費行為被掌握,大到引發國家級資訊戰都有可能。但國內似乎對於企業和政府藉由數據操弄人心的警覺還不足。

數位疆土主權開打

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副教授柯舜智指出,在數位世界中重視的是「治理」而非「管理」。外商科技業者應在台灣落地,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而不是一面做假新聞的傳播平台,卻用贊助台灣的第三方組織,把自己講得很棒。

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李宣緯指出,數位疆土跟數位主權問題正在網路開打,政府對數據的流失以及假訊息氾濫、民眾可能產生認知錯誤等等問題,該要科技巨頭負起責任,卻無法可管。

教育部前部長、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葉俊榮日前在司法官學院舉辦的「雲端數位時代人權保障」國際研討會上提出,政府是最強大的數據蒐集者,企業也累積可觀數據,在隱私保護與數位經濟發展間如何往前走,是政府非常重要的課題。

業內人士指出,數位監控跟法律授權如同一把「菜刀」,重點是拿在誰手上,拿菜刀的人是否受社會認可,科技進步帶來便利,但管理上的執行應更嚴謹。

業界人士認為,資料主體性是國家主權需彰顯的議題,台灣數位疆土現在門戶洞開,讓國際巨頭將民眾使用行為當成資產,個資法等各項法規規管卻完全不對等。

科技疫調 空白授權 恐遭濫權

疫情讓政府採取更多新科技防疫措施,但民眾足跡的數據資料,是否遭不當使用,人權團體提出不少質疑,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李念祖提醒,台灣民眾從戒嚴時期學到的教訓之一,就是法令對於人民權利的特殊限制、管制,應訂有終止期限、定期檢討等機制,目前為防疫的立法不僅過度授權,對政府管制手段,更是綠燈一路開到底。

數位監控未設期限

國際特赦組織四月發布的全球人權報告,針對台灣政府自去年一月起推出系列防疫措施,包括為追蹤與追溯人民的移動紀錄,建立大規模監控的數位系統,並連結政府的資料庫加以整合,質疑政府對於如何利用平台資訊並未透露太多,也未說明何時會停止蒐集。

從健保卡註記、電子圍籬、到在各交通要道增設人臉辨識系統,甚至疫苗接種者資料的掌控,執政者握有民眾大量隱私資訊,但是否用來作為攻擊政敵的工具,如前陣子的疫苗特權爭議事件,便不乏執政者選擇性釋放特定人士打疫苗的訊息,帶風向操弄特權說等質疑。

此外,萬華疫情爆發後,政府未告知便自動註記認定的「高危險群」,造成民眾被診所拒收的案例,「標籤化」形成差異對待、歧視,更造成人權侵害。

立法模式如同戒嚴

政府總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七條規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辯稱於法有據。多位學者批評,此一立法給政府過大空白授權。李念祖更直言,這種立法模式簡直如同戒嚴時期,也凸顯政府的濫權可能。

疫情更加速面部辨識技術大量被應用,「刷臉當護照」被視為可減少接觸與降低染疫風險。日本東京成田及羽田機場今年四月推出「Face Express」登機手續。在台灣,松山機場今年三月廿七日起趕上這波「刷臉潮」,民眾擔心的是,刷臉事小,個資事大,將來是否會串聯到其他系統作為監督管理?

AI刷臉難保個資

台南市府引進「AI智慧防疫系統」,透過AI影像辨識技術估算場域人數及民眾是否戴口罩,在市場、公車站點等,讓民眾出入足跡無所遁逃。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資訊法中心主任邱文聰提醒,全球有關人臉辨識科技的十大公司,有七大在中國大陸,當政府使用這些科技進行防疫時,誰來確保民眾的隱私個資安全?

檢察官陳瑞仁則指出,美國最近就人臉辨識蒐集的資料運用也有不少爭議,包括人權團體質疑辨識的準確性,尤其對特定族群的誤判率高,可能強化對黑名單的控制等。

立委高虹安指出,全球在肺炎疫情延燒下,隔離、入境管制、封城、蒐集足跡等已侵犯隱私權,但也因這些限制,讓疫情在全球大爆發時,台灣管控仍有良好表現。不過,政府仍應說明,如何保護跟利用資料的界線。

相關新聞

微軟將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人工智慧(AI)大廠G42,投資15億美元。據悉美國官員先前與G42展開幕後磋商。路透 微軟...
擬對中國鋼、鋁產品加徵關稅至25%,並啟動對中國造船業的調查。  美國總統拜登備戰大選拚連任之際,美中貿易戰再掀波瀾。外媒報導,...
優市場預期;經濟恢復消費不及生產,需進一步關注中小企業發展  大陸統計局16日公布今年第一季GDP年增5.3%,較上季加快0.1個百分點,...
國際貨幣基金 (IMF) 小幅上調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原因是美國和一些新興市場表現強勁,不過同時也警告,在持續通膨和地緣政治風險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