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近日已依各縣市需求量,完成26萬劑新冠肺炎疫苗配送,因應6月底前將有200萬劑疫苗抵台,明天公布大規模接種計畫,加速施打。但先前新冠疫苗開放自費接種民眾不能自選廠牌,讓民眾接種意願降低,對此,指揮官陳時中首次鬆口:「之後有在規劃讓大家來選擇。」

編者按: 台灣近期為了疫苗採買爭論不休,到底疫苗是否能由民間或地方自行購買?購買的流程與後續又要注意什麼?針對上述問題,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老師,將於本文提供他專業的觀點。

自2月份農曆春節以來中國及香港市場都出現大幅度的修正行情,直至5月下半月開始,不論中國或是香港股市才開始出現回升反彈行情,但過去幾個月,儘管市場擔憂中國會實施貨幣緊縮政策加速市場下跌幅度,外資都呈現買超狀態,尤其近半個月外資買超速度加大。

在全球疫後經濟復甦的大潮流下,北京政府正在「超前部署」,逆勢採取多項措施,避免資產泡沫對經濟持續發展與金融體系穩定造成根本性的傷害,相較於美國拜登總統拚命拉高預算來衝刺疫後經濟復甦,北京相對謹慎的政策,背後所蘊含的訊息,以及對於全球經濟造成的效應,值得我們密切觀察。

《路透社》報導,在人民幣兌美元近期快速升值至逾三年高位後,中國央行週一宣布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舉措將回收部分境內美元流動性從而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而且政策信號明顯,表明央行不會放任人民幣過快升值。

中央銀行昨(31)日在金融穩定報告中示警,國內外經濟金融有四大風險,包括:全球經濟嚴重衰退後可望復甦,但金融脆弱度持續累積;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逐步回升,惟潛在風險仍高;壽險公司獲利及資本均提升,但面臨較高市場風險,及票券公司流動性風險仍高。

政大名譽教授陳聽安、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於《聯合報》撰文指出,目前國家財政,舉債度日,疫情已使許多民眾生計驟失,所有國人生命同感威脅、日常生活皆受影響,定向紓困必然造成社會矛盾與怨懟。

指揮中心先是公布「地方政府或企業申請疫苗專案流程」,昨天又改口「希望不要透過第三手」,強調需符合「政府與原廠簽約採購」,「中央進行統籌分配」兩大原則,增加民間疫苗採購更加困難,張鴻仁強調,只有需求問題,沒有法規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