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工商社論》指出,再好的經濟和社會政策,都必須有一個健康的人口結構做後盾,才能達到順水推舟的效果。然而,大陸的人口結構卻一路往老齡化和少子化的「不健康」方向而去,不僅無法成為政策的推力,反倒成為許多政策的阻力。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沈寂多時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近期因中國大陸再度提出加入意願,且獲得新加坡支持而再度登上版面。但實際上CPTPP近年動作頻頻,只是被美中對抗、台美升溫等因素搶走媒體光環而已,也反映出台灣似乎有只看台美、單押美國而放棄CPTPP的傾向,不利於經濟風險的分散。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15日再向對岸遞出橄欖枝,即雙方疫情如果控制良好,疫情遲早會恢復,屆時如台灣民眾在大陸施打科興、國藥疫苗的認證問題,兩岸有必要溝通此事。邱太三並表示,兩岸在形勢上不適合再這樣緊繃下去。

編按:美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以日本為首的11個國將此協定改組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中國商務部宣布,已向紐西蘭提交了中國正式申請加入CPTPP的書面信函。中國正式申請加入。在中國尚未加入前,台灣經濟體質仍然超越中國,要加入CPTPP絕對更有條件,得以突破封鎖唯一機會。

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主辦的世界保育大會(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10日在馬賽通過決議,呼籲將80%的亞馬遜地區和30%的地球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指定為「保護區」,以阻止和扭轉野生物種的喪失。

白宮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將在17日召開一場「主要經濟體論壇」(Major Economies Forum,MEF)的虛擬會議,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登場前,和其他世界領袖共商對抗氣候變遷的計畫。

根據路透社所見文件,美國和歐洲聯盟已同意未來10年將甲烷排放量減少約1/3,並號召其他主要經濟體響應。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指出,全球食品價格在過去15個月大漲40%,為2010年糧價飆升引發阿拉伯之春動盪以來的最大漲幅,使新興市場承受巨大壓力,窮國陷入若出手抑制通膨,卻可能導致經濟趨緩的困境。英國智庫也指出,氣候變遷將使2050年前農作物收成減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