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大陸商務部延長對台貿易壁壘調查至明年1月12日,也是總統大選前一日,符合學界普遍預期,關鍵端看期間台灣如何反應,而如與大陸貿易不平等無法解決,除《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關稅優惠有危機外,經濟部希望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恐怕也充滿艱辛。

近日發現有業者進口美國豬肉標示產地為加拿大、英國。經雞蛋洗產地,追溯中央管理系統,現又發生美豬洗產地,究竟人民的健康能由誰來把關?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大多數富裕國家經濟放緩,和中國經濟活動低於預期,重申IMF於4月發出的警告,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仍低於疫情爆發前20年平均3.8%的水平,中期前景已經減弱。

明揚大火燒出許多問題,由於目前科技產業園區和科學園區的勞動檢查並不是由勞動部執行,因此多個勞工團體呼籲,經濟特區的勞檢權應該要回歸到勞動部,勞動部回應勞檢權牽涉範圍廣泛,必須跨部會研議處理,也會持續派員加強監督地方勞檢業務。

歐盟執委會 3 日提出先進半導體、生物科技、人工智慧、量子科技四大「最敏感且急迫」科技,盼優先取得成員國共識以評估風險及因應。

企業掀起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熱潮,促成自願性碳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蓬勃發展,2021年市場價值已達20億美元。但近期卻有兩篇報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自願性碳市場遭逢七年來首次萎縮,幅度達6%-8%。對想靠碳交易換取氣候調適資金的開發中國家來說,這可能不是好消息。

台海情勢緊張,金融業在「極端情境」下能否維持營運不中斷引發關注,知情人士透露,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上月率領金管會多位一級局處長,分批找來大型銀行開會,針對營運持續計畫及核心資料保全兩大重點聽取專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