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行政院長蘇貞昌14日核定明年基本工資調漲方案,月薪從2萬4,000元調高至2萬5,250元,調增1,250元、調幅5.21%,時薪由160元調高至168元,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預估逾245萬名勞工受惠,其中台灣本土勞工約200萬人受惠。
英國議會跨黨派小組近日公布對政府抗疫政策提出檢討報告,認為英國防疫政策是「公共衛生嚴重失誤」,尤其疫情爆發初期,未能及時採取措施防止病毒蔓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失誤之一。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對錯誤的政策提出檢討,這是英國依科學證據決策的偉大之處,值得學習。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13日指出,台灣過去20年來通膨率偏低,但用更長期的時間觀察通膨議題,可發現「這次不一樣」,全球發展結構上出現三大新的因素: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政府債務貨幣化,使得這次的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於《中國時報》撰文指出,台灣的央行應看實際數據及其他國家腳步,把房價飆漲和金融風險並論,也應顧及房價上漲引發的財富不均。通貨膨脹更是央行的首要責任,在任何經濟體利率都不該是負的,長期處於負利率,一定出問題。
美國聯準會(Fed)三名官員12日一致表示,美國經濟強勁復甦、勞動市場出現進展,已滿足Fed自11月開始縮減購債的條件。但他們坦言,通膨升溫時間恐比他們預期來得久。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13日警告美國恐有通膨失控風險,批評Fed控制通膨的行動慢半拍。
前海基會董事長、精神科專科醫師洪奇昌撰文指出,美中戰略競爭和兩岸政治歧異皆非短期內可化解,為了避免集體夢遊走向衝突,台灣的決斷並須更為細緻,一方面,對中華民國前途的「四個堅持」是沒有模糊空間的。
在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主導下,10月8日,包括愛爾蘭、愛沙尼亞與匈牙利在最後一刻加入協議,136個國家的財政部長達成「全球企業最低稅負」(Global Minimum Tax, GMT)的協議,對年營業額超過7.5億歐元(8.66億美元)的大型跨國企業,課徵全球一致、15%的企業最低所得稅率。
上週五(10/8)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之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行動方案包容性架構的136個成員國家地區,針對全球稅制改革(即數位經濟下「二大支柱」)再次發表共同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