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謝錦芳採訪

政府在2016年提出新能源政策,預定2025年的發電能源配比,天然氣(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落實非核家園。對此,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指出,「天然氣屬於化石燃料,不是去碳選項,如果全世界都改用天然氣,那會摧毀整個氣候系統。」

核能可能是能源來源的一部分,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他指出, 「台灣做出廢核重大決策時,沒有擬定長期去碳計畫,相當不智,...

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4日在「2024台灣總統 大選 與中美關係的互動與影響論壇」中表示,大陸對台灣提出的2455項貿易壁壘調查,會是台灣要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一個關鍵問題與障礙。

兩岸圓桌論壇協會3日舉辦「2024台灣總統大選與中美關係的互動與影響論壇」,論壇中發布相關民調顯示,在發展與中、美之間關係問題上:16.5%民眾認為發展與大陸關係重要,34%認為發展與 美國...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持續移轉,工總理事長苗豐強8日直言,兩岸情勢已成為不利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建議召開「兩岸國是會議」,突破當前兩岸僵局,讓台灣能在紛亂世潮中「破浪前行」。

工總8日發布「2023工總白皮書」,點出台灣面臨「九大挑戰」,並提出「台灣六需」與「八項行動策略」,全都繞不開兩岸;加上適逢總統大選年,工總以「破浪前行」為題,向「當政者」,也對所有「為政者」提出建言。

工總在白皮書中建議,「...

各政黨候選人為吸引選票,面對高房價與租屋壓力,特別在七一六 居住正義 大遊行之後,紛紛提出住房改革承諾。此等選舉支票常在選前上演,選後卻煙消雲散,國人居住負擔越來越沉重,居住正義越行越遠,住房改革淪為選舉口號。

拜選舉壓力之賜,政府不但大力宣揚面臨跳票的社會住宅興建成果,更大幅增加租金補貼和購屋貸款補助。去年底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試圖抑制房市投資炒作;今年六月亦通過囤房稅2.0稅制改革,試圖減緩投資囤房誘因。另外,...

因應國際淨零轉型趨勢,政府去年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後續提出「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台灣碳權交易所則於8月7日將落腳高雄軟體園區,主要營業項目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及教育訓練等3大項。

立法院今(2023)年初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修正案,亦即俗稱「台版晶片法」;產創條例10之2子法預計將於今(7)日正式公告實施,明訂研發費用達60億元、研發密度(研發費用占營收淨額之比率)達6%,購置用於先進製程之設備支出達100億元為申請門檻,亦即符合上述條件才有資格申請投抵。

經濟部表示,如未符合前述適用條件的公司,仍可申請產創條例第10條研發投資抵減及第10條之1智慧機械投資抵減。

...

歐盟即將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意謂減碳及相關的碳費、碳權交易將納入全球貿易規則,因應這股趨勢,台灣碳權交易所終於要在7日成立。專家認為,台灣碳權交易採用自願減量,而非總量管制,抵減成效有限,錯誤的減碳政策恐令公私部門在追求淨零碳排的目標下,多走冤枉路。

因應減碳的急迫,國際間紛紛設立碳權交易所,碳權交易主要分為「排放額度」與「減量額度」兩種機制,台灣採用後者的自願減量方式。

「排放額度」與「減量額度」...

黃志雄副總歸納台灣電信生態系統的成功關鍵因素,第一是政府的支持,第二是infrastructure建置總要人做,第三有一個健康的環境,性價比要合理。第四積極參與國際的標準,第五是跨域協同,不只是電信,更需要產業domain,第六需要高度數位化的社會,我們人民的數位素養高,容易接受新的數位工具。大家覺得哪個面向如果再加強,能夠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