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國泰台大產學團隊 (29) 日舉行第 1 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發表會,將2023 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 1.8%,保 2 % 確定無望;主持人徐之強表示,台灣已經陷入「停滯性通膨」,連續 2 年通膨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此現象為金融海嘯後首見。
台灣氣候聯盟與菲律賓氣候變遷委員會簽署合作意向書,期盼未來在氣候減緩與調適推展相互合作。
聯發科 (2454) 董事長蔡明介昨(28)日示警,美國箝制大陸發展半導體高階製程技術,反而讓大陸資金流向未受禁令影響的成熟製程IC,台灣中小型IC設計業者首當其衝,呼籲政府應推出完整的台灣晶片法案,並挹注百億元資金協助本土IC設計業者。
目前 智慧財產的營運發展越來越多元,在全球營運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臺灣要如何掌握先機? 新興產業有新興技術,新興技術有很多困難,很多不如意的事,不同於正常的解決方法,要新的解決的方法,關鍵時刻重要講題請四位專家提供思考 。
台灣需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繼續發展經濟,而且,台灣應善用自身的特殊位置,要成為全球的「連結點」、而非「破裂點」。但當前的全球社會氛圍「找不到和平的策略,只找到戰爭的策略。」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和平的策略,來持續發展經濟,包括對中國大陸。
我國現有能源自給率低,在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路徑上,除了儘可能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之外,更應提高其中可自產的能源比例,以利我國能源安全。台灣東岸黑潮流速快又穩定,開發海洋能作為自有再生能源,是我國推動淨零排放的關鍵解方。
因應近日產業情勢諸多變化,致力於扮演台灣ICT產業與政府橋樑的電電公會昨(27)日在理事長 李詩欽 帶領下,偕同鄭富雄副理事長、廖伯熙副理事長、葉寅夫常務理事、沈尚弘常務理事、胡惠森常務理事、盧超群常務理事及理監事等一行人,前往拜訪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等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