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活用中國「內卷」提高全球競爭力
多部田俊輔:在中國,被稱為「內卷」的過度競爭不僅停不下腳步,還在向引領世界的純電動汽車(EV)及電池等諸多行業蔓延。雖然這種競爭可能導致日本企業在華業務的業績惡化,但也開始有日本企業借鑒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改為逆向思維。這些日本企業的新視角是,活用中國的競爭環境來提高日本曾在過去退出或縮減業務的全球競爭力。
「目標是世界前三」,在松下控股旗下負責地鐵等車站站臺的安全防護用遮罩門業務的譚可部長自信地説。該公司設在北京的基地正忙於設計面向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設備。
曾在日本退出,卻在中國重生為世界基地
松下的自動門業務始於1970年代。因市場低迷且不盈利,松下的該業務於2009年退出了日本市場。但在中國市場,以面向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開通的地鐵交付設備為契機,獲得了增長機會。
1981年,松下通過從日本進口産品涉足中國市場,1993年啟動本地生産。到了2010年,已經在中國構建起從開發、製造到銷售的一條龍體制。松下將在日本培育的可靠性與安全性技術實力與海外銷售網路以及中國成本競爭力融為一體。
「在中國採購的零部件比日本便宜3~5成,技術水準和供應能力也很高」,譚可在介紹中國的優勢時這樣説。松下的該業務迄今已在全球10個國家的12座城市獲得21筆訂單,2024年的全球份額排名進入前7~8位。到2030年,計劃將目前約為60%的海外銷售額比例提高至近85%,爭取躋身全球前三。
本田在中國打造通用引擎核心基地
本田也在利用重慶的基地來發展配備於發電機及農用機械等的通用引擎業務。直到2010年代,作為本田主力産品的中型通用引擎一直在日本國內生産,為了提高效率等,目前已改為在重慶、泰國和印度生産。
在中國,以重慶為中心的通用引擎及其相關設備産量佔全球約7成,規模效應顯著。與此同時,當地在生産流程和品質管理方面廣泛推進數位化轉型(DX),還通過運用人工智慧(AI)不斷提高品質和降低成本。
本田的重慶基地通過與當地企業展開數位化轉型合作,以及生産線自動化,實現了品質的提升和成本降低,本田中國本地法人的總經理上田高廣表示:「重慶基地的成本競爭力最強」。本田打算將這種經驗推廣至其他國家,力爭提升通用引擎的全球競爭力。
這些日企對「內卷」思維的靈活運用還不僅體現在提升中國基地的出口競爭力上。松下已將篩選全球零部件供應商的部門的部分職能分階段轉移至上海基地。這項業務原本由大阪總部負責。
由上海基地發掘的約6000家在「內卷」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將向松下的全球集團企業供應成本競爭力強的零部件。松下的中國東北亞總代表本間哲朗表示:「過去一直是從日本進口零部件並分配給中國基地,現在零部件的流向已經逆轉」。
中國日本商會的調查顯示,2025年上半年在華日企的經營狀況比2024年下半年有所「惡化」。日本企業接連退出中國市場。此前中國企業一直在利用日企的技術實力實現增長。而今後,為了維持國際競爭力,日企也需要具備反過來活用中國企業優勢的韌性與智慧。
(摘自日經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