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穩定幣、數位貨幣互補 最大差異在於發行主體

全球數位金融快速發展,穩定幣(Stablecoin)與央行數位貨幣(CBDC)之間的定位與差異逐漸成為關注焦點。央行指出,許多先進國家如新加坡及歐盟,已經展開相關研究與試驗,顯示穩定幣的興起並不會取代CBDC的發展,兩者反而可能是互補。
央行表示,目前穩定幣的發行仍處於「碎片化」階段,各家業者各自運作,類似國內金融機構進行存、放款業務。但若牽涉到跨行、跨機構,甚至跨平台交易,便需要一個清算資產來促進互通性,否則無法解決碎片的問題。央行正積極推行央行貨幣的數位轉型,以確保將來若發行CBDC能符合大眾需求。
央行指出,以現行國內金融體系為例,跨行轉帳需透過財金公司等跨平台機制處理。未來若全球穩定幣規模擴大,並觸及跨體系或跨機構交易,就必須建立相應的清算與結算平台。此時,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Wholesale CBDC)便顯得必要。
央行進一步說明,穩定幣與CBDC的最大差異在於發行主體。穩定幣屬於私部門發行,通常以法定貨幣或資產作為價值掛鉤,主要應用於交易與支付。相較之下,CBDC則是由國家、政府或央行直接發行,屬於真正的「數位法定貨幣」。因此,穩定幣不能被視為數位法幣,而是「與法幣價值連動」的支付工具。
台灣是否有發行「新台幣穩定幣」的迫切性?央行認為,新台幣穩定幣發行人須提撥高流動性的準備資產,且不得支付任何形式的利息或收益,再加上新台幣並非國際貨幣,大眾持有新台幣穩定幣的誘因較低。
而在批發型央行數位貨幣(Wholesale CBDC)方面,央行表現相對積極。除了在2024年參加銀行合作建置代幣化金流試驗平台,今年也邀請集保和金機構展開相關試驗,探索由第三方機構建置整合性的代幣化金融市場基礎建設,提供跨體系、跨機構的服務,以避免碎片化並提升效率。
以鄰近韓國為例,韓國央行在今年啟動「漢江計畫」試點,第一階段用戶將銀行存款轉為存款代幣,透過QR Code 於線上或實體商店進行消費,參與的銀行以韓國央行發行的CBDC作為即時清算資產。年底將再展開第二階段試點,擴大參與商或應用案例,例如運用可程式化功能進行P2P轉帳及數位券消費等。
延伸閱讀:
離岸人民幣掛勾穩定幣在哈薩克低調發行,或重塑跨境…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Conflux)技術長楊光接受路透訪問表示,9月在哈薩克推出全球首個受監管的離岸人民幣掛鈎穩定幣AxCNH,可能成為跨境支付的「蝴蝶效應」,重塑國際資金流動格局。AxCNH由香港金融科技公司AnchorX於9月17日獲哈薩克金融監管當局批准後發行,Conflux提供技術支持。該穩定幣與離岸人民幣掛鈎,反映中國正積極探索透過區塊鏈技術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並削弱美元在加密貨幣領域的主導地位。
楊光指出,美元穩定幣近年快速成長,中國不可能缺席區塊鏈的未來。他強調,發行離岸人民幣掛鈎穩定幣理論上不需中國央行批准,若用於促進跨境貿易,中國政府將會支持。這與推廣中國央行數位人民幣的努力相輔相成,亦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方向。
AnchorX在官網表示,AxCNH將為「一帶一路」國家與中國離岸實體之間提供高效、具成本效益的支付方式,補充傳統金融體系的不足。Conflux則受政府委託搭建區塊鏈平台,強化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金融連結。
AnchorX由Conflux及弘毅投資(Hony Capital)支持。此舉不僅顯示中國多管齊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凸顯區塊鏈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未來對美元在全球結算與支付體系的挑戰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