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產能過剩 陸將整頓4成石化設施

 中國行業產能過剩導致「內捲」嚴重,官方積極出手整頓。隨著房地產景氣持續疲軟、電動車興起,石化及煉油業也面臨產能過剩壓力。外媒報導,中國政府計劃將石化老舊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這將占中國煉油總產能40%,並關閉小型煉油廠,未來將優先投資機器人、半導體等領域所需的高階化學品,新措施最快下月推出。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相關詳細計畫已送交工信部等待最後核准,預計將涵蓋產能汰除、技術升級與投資導向調整等措施。根據研擬的整頓方案,營運超過20年的石化設施將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此類老舊產能約占中國總產能40%。

 此外,方案還將引導企業轉型投入高附加價值的專用精細化學品,以取代目前供過於求的大宗化工原料。並在新的投資機制下,優先投資機器人、人工智慧、半導體及新能源等領域所需的高階化學品,帶動產業轉型。

 根據方案,年產能低於200萬噸的小型煉油廠可能面臨關閉。知情人士表示,此舉是為了降低國內汽油和柴油需求萎縮的衝擊,目前該產業已出現約6,000萬噸過剩產能。

 北京今年3月即示警,為因應快速電動化趨勢,及傳統能源需求不斷被侵蝕市場現況,將強制煉油廠減少交通燃料的產量,並要求提高石化產品的生產比重。

 報導稱,截至2024年,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煉油產能,每日逾1,820萬桶,2026年每日將達2,100萬桶。但能源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警告,若不進行調整,在供過於求的背景下,預計到2034年之前,中國約10%的煉油廠將被迫關閉。

 中國煉油與石化產業在2025年上半年持續承壓,虧損金額較去年同期擴大8.3%。僅煉油部分,上半年虧損較2024年同期增加逾12.5億美元,突顯行業在需求放緩與「內捲」的雙重夾擊下,獲利空間正不斷壓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措施雖未納入乙烯,但在產能過剩風險加劇下,自2026年起將面臨新增產能的許可限制。乙烯是紡織、橡膠與塑膠等基礎原料,產業界正推動將其列為明年3月公布的「十五五年規劃」重點控管項目。


延伸閱讀:

全球EV電池供過於求,達到3.4倍

日經中文網統計了美國調查公司標普全球汽車(S&P Global Mobility)的數據。2025年全球EV電池工廠的産能合計將達到3930吉瓦時(GWh),而需求為1161吉瓦時,産能達到需求的3.4倍。供給達到需求的3倍以上的狀態將持續到2026年,預計2030年也將達到2.4倍。這是因為EV市場的減速導致供應過剩。國內具有一定EV需求的中國持續增産,另一方面,日韓的大型電池廠商已開始縮小投資計劃。超預期的供過於求對日本和美國推進的電池國産化構成了逆風。

 

      在EV電池方面,中國企業掌握全球市佔率的7成。南韓調查公司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從2025年1~6月的市佔率來看,第一名是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第二名是中國比亞迪(BYD)。從曾經佔據大部分市佔率的日韓企業來看,雖然南韓的LG新能源排在第3位,日本的松下控股(HD)排在第6位,但市佔率持續減少。美國和日本等各國政府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為了避免對中國的依賴,一直鼓勵在國內生産電池。但隨著EV需求的放緩超出預期,相關做法似乎適得其反。

      特別是在北美,供應過剩嚴重。2025年高達4.8倍。拜登前政權下通過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優待北美産EV,電池投資增加。川普政府撤回了上一屆政府的EV普及政策,各企業被迫調整業務戰略。松下控股針對7月在美國啟動的EV電池的新工廠,將原定2026年度末的滿負荷運轉時間改為未定。松下認為,受作為主要客戶的美國特斯拉銷售低迷等影響,較早進行滿負荷運轉存在庫存增加的風險。

      電池行業的淘汰已經開始。由德國福斯等出資的瑞典新興電池企業Northvolt 於3月申請破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製造商仍在加強投資。歐洲的汽車製造商將加強對中國電池的依賴。寧德時代正在歐洲擴大投資,比亞迪將加強低價電池的生産。日美歐等與中國的産能和技術差距可能會拉大。

大陸「反內捲」提振市場信心   內捲行業面臨價值重估

      自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起,相關行業持續推進「反內捲」行動。有分析認為,反內捲將是對抗通縮環境,推動國內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抓手,而在反內捲政策托底下,市場信心有望改善,相關企業的股價、估值回歸可期。 

  內捲式競爭是指經濟主體為了爭奪有限市場,不斷投入大量資源,卻沒有帶來增長的惡性競爭現象;反內捲即反對超低價、同質化競爭,以及反對不公平的補貼政策和地方保護政策。面對難以自律的行業惡性競爭,政府出手介入。202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對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作出相關安排,要求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7月初的中央財經委會議更首次將反內捲納入國家經濟治理框架,要求依法依規治理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並首次提出統一政策行為尺度,規範地方招商政策。 

  至近日,實施了27年的《價格法》提出首次修正,由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對外公開徵求意見,主要內容為完善低價傾銷的認定標準,規範市場價格秩序,治理內捲式競爭。在重點行業中,光伏、鋰電、汽車、鋼鐵、水泥的內捲情況相對突出,其中新能源行業因在政策帶動下高速增長,過快擴張而導致產能過剩;傳統鋼鐵、水泥行業雖在上一輪供給側改革後格局有所改善,但因近年房地產需求大幅下滑,行業供過於求情況延續。 

  據群益金鼎證券整理數據,光伏和鋰電產品價格在2022年11月達到高點後持續下跌,截止目前光伏組件和鋰電池價格分別自高點下跌了66%和50%。另外,鋼材價格在2021年5月見頂,水泥價格在2021年9月見頂,此後震蕩走弱,截至目前兩者分別從高點下跌了48%、45%。 

  由於產品價格快速下降,2024年內捲行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明顯下降,顯著弱於全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3.3%的降幅。其中,光伏、鋼鐵等行業2024年行業利潤總額出現虧損;而鋰、電池化學品、水泥、乘用車等行業利潤總額降幅分別達95%、77%、31%和36%。利潤顯著下滑,行業迫切需要反內捲措施來改善競爭環境。 

  多個行業近日都出台了反內捲措施。其中,光伏行業方面,由於需求增速放緩,行業供過於求,目前產業鏈各個主要環節均處於虧損狀態,行業格局亟待改善。工信部7月初召開座談會,14家光伏企業及光伏行業協會參與,會議提出整治光伏行業無序競爭。有參會人士透露,國家相關部門已走訪主要光伏企業,要求盡快上報成本價格,後續不得低於成本價銷售,否則重罰。

《人民日報》6月底亦曾發文談反內捲,提到「面對市場供需失衡,國內十大光伏玻璃廠商決定集體減產30%」。 

  光伏產業鏈集中度最高的環節是硅料。近期市場傳言硅料企業將成立一個類似硅料OPEC的委員會,將由頭部企業收購行業過剩產能,目前正在談判。若該措施落地,硅料環節競爭格局。有望明顯改善。另有傳言指相關部門要求硅料不得低於成本價銷售,龍頭企業的挺價區間在每噸4.5萬-5萬元。受消息面影響,7月以來硅料現貨價格已經上漲40%,並帶動硅片現貨價格上漲24%,組件價格暫未上調。 

  鋼鐵行業方面,3月初已有傳中國將推動鋼鐵產業減量重組,八一鋼鐵(600581-CN)當月底表示收到減產通知文件,粗鋼產量即日起減少10%。中國鋼鐵工業協會6月發布題為《維護產業鏈整體利益 共同抵制「內捲式」競爭》的文章,控訴車企近年為「極致降本」不斷要求鋼廠降低汽車板價格,還在鋼鐵等上游供應商供貨後延遲支付貨款、拖延帳期,導致鋼廠資金壓力倍增,呼籲鋼鐵和汽車產業共破內捲,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健康可持續發展。 

  汽車行業的內捲情況最為人詬病,不但鋼廠發文控訴部分車企將融資壓力和成本轉嫁給上游供應商,經銷商亦發出倡議,呼籲車企縮短返利兌現帳期,並改善複雜、模糊的返利政策。比亞迪、吉利汽車、廣汽集團、賽力斯、長安汽車、一汽、東風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小米汽車等隨即在6月相繼宣布,將供應商支付帳期統一至60天內。 

  工信部7月9日開通「重點車企踐行帳期承諾線上問題(建議)反映窗口」後,陸續有車企調整供應商帳期。理想汽車近日表示,已於7月中旬完成對所有直採供應商的帳期調整,合同帳期60天,按月度支付,每月有兩次統一支付期;絕大部分採用電匯結算,僅少量使用銀行承兌。

  群益金鼎證券指出,中央正在大力整治內捲式競爭,反內捲將成為有持續性的市場題材。從短期看,市場集中度高、處於虧損狀態、國央企佔比大的行業能更有能力有意願執行反內捲措施,改善當前不利局面,相關行業將最先啟動,如硅料、鋼鐵等。中長期看,反內捲將是對抗通縮環境,推動國內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抓手。國內商品價格自2021-2022年見頂後已經連續多年下跌,相關企業股價和估值均處於歷史低位,在反內捲政策托底下,市場信心有望改善,估值回歸可期。

瑞銀:對比2015-2016供給側改革,解讀中國“反內卷” 政策

2024 年以來,中國 “反內卷” 政策從宏觀指導逐步落地到具體行業,聚焦解決低價格、無序競爭問題,覆蓋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煤炭、水泥等多個領域,旨在改善供需結構、提振企業盈利。

政策時間線:

宏觀層面:2024 年 7 月政治局會議首提行業自律避免惡性內卷;2024 年 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面整治;2025 年 3 月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2025 年 7 月中央財委會要求依法推動落後產能退出。

行業層面:2024 年 10 月太陽能協會召開防內卷座談會;2025 年 6 月工信部等三部門強調新能源汽車不搞內卷;2025 年 6 月《人民日報》點名太陽能、儲能行業 “內卷亂象”;2025 年 7 月中國水泥協會發佈 “反內卷” 穩增長意見。

背後動因:2025 年上半年 PPI 同比下降 2.8%,已連續 33 個月負增長;5 月工業利潤同比下降 9.1%,企業盈利承壓明顯,亟需通過規範競爭改善行業生態。

“反內卷” 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可能更平緩、持久,與供給側改革在行業分佈、驅動機制、需求支撐上存在本質區別。

行業與主體不同:

供給側改革聚焦上中游重工業(煤炭、鋼鐵等),以國企為主,通過行政化去產能;“反內卷” 集中在下游新興行業(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等),以民企為主,更依賴市場機制調節產能。

需求支撐力度不同:

2015-2016 年有棚改貨幣化等強需求刺激,推動房地產投資增速從負轉正(2017 年達 7%);2025 年需求政策更溫和,房地產市場底部調整周期較長,政策側重 “穩” 而非 “強刺激”。

當前行業產能利用率參考:水泥(50%)、太陽能(40-50%)、鋰電池材料(NCM 正極 40%、LFP 正極 70%)等行業利用率偏低,是 “反內卷” 重點領域。

 

相關新聞

中共總書記、大陸國家主席 習近平 21日出席 西藏 自治區 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
美國總統川普20日在社群媒體發文,批評風電和太陽能是「世紀騙局」,並稱依賴這些再生能源的州,都出現破紀錄的電價上漲,...
中國傳正考慮允許發展與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 中國國務院最快將在8月底的一次學習會議上審議,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歷經美國總統川普要求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辭職、雙方會面又盡釋前嫌等戲劇性轉折後,美國財長貝森特證實,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