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疊加重擊產業 全總提三大訴求

日前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證實,美方將在現有最惠國稅率基礎上,額外疊加20%暫時性對等關稅,等於樓地板直接鎖在20%起跳,工具機、腳踏車、紡織、漁業等傳產紛紛受到影響,全國總工會9日表示,「失業海嘯」恐一波波襲來。與此同時,日本卻被確定僅課15%,南韓更透過巧妙投資操作幾乎零成本「躺贏」,引發產業界與輿論強烈不滿。
談判後20%關稅為疊加 各界看法不一
根據美國行政命令,約70個國家與地區受到影響,稅率落在10%至41%之間,8月7日正式生效。瑞士的稅率被疊加39%、印度25%、越南20%,菲律賓、泰國與印尼則是19%,南韓僅15%。唯一不採疊加計算的,是已與美國達成協議的歐盟與後續抗疫成功
對於關稅疊加行政院沒有向國人說明清楚。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11日早上出席公開活動,選擇低調不願回應。
不過針對疊加關稅,學界直言不意外。中經院長連賢明就表示,關稅不疊加是例外,目前只有歐盟和日本在談判時成功把不疊加條款納入;中經院副研究員戴志言則認為,「歐盟跟日本的經驗上來看,對美國的投資大概從5500億到6000億之間,具體能夠談到那個境界的代價有多高?這個代價如果太高的話台灣社會願不願意接受?國會審議的時候會不會有變數?那個又變成另外一個問題。」
而行政院經貿辦也在近日回應,表示早在4月4日召開的記者會說明簡報就已清楚說明美方的行政命令,輸美產品適用的關稅是在原有稅率外,另加徵個別國家的對等關稅,也強調政府部會後續對外說明時亦有明確提供資訊。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指出,「確實是在4月4日的第一次記者會就已經清楚向社會各界來說明,但如果社會仍有不明白的地方,行政部門想方設法再強化資訊,這是行政部門的工作。」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表示,「政府輕描淡寫的說4月就說,讓人實在是難以接受。」
- 台灣關稅算法/ 4月:MFN+32%、過渡期:MFN+10%、8月起:MFN+20%
警告失業潮 全總提三大訴求
對此,全總9號指出,在關稅疊加與台幣匯率波動的雙重夾擊下,台灣產品價格已明顯高於韓國,雖然仍比日本便宜約一成,但在品牌與品質上仍難以與日貨抗衡,導致訂單不斷流失。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受衝擊的傳統產業,雖僅占出口營收的20%,卻養活了全台80%的勞工,一旦產業崩盤,後果不堪設想。
全總進一步揭露,有工業區已出現「廠房求售潮」,但買氣低迷,許多業者改採「短期租賃、景氣差就撤」的「打帶跑」經營模式。部分模具與製造業者已開始將產能轉移至越南,而汽車電子、橡膠、螺絲等產業的出口訂單也明顯下滑,甚至有企業計畫裁減中高齡員工,以縮減成本。
面對產業困境,全總向政府提出三大緊急訴求,
一,持續與美協商降稅,積極爭取關稅減免或豁免,避免產業全面外移。
二,保障勞工權益,針對受衝擊產業的勞工,提供補助與轉型支持,並放寬勞保、健保資格限制,簡化失業及無薪假補貼申請程序。
三,穩定匯率政策減輕出口成本壓力,降低企業金融匯損風險。
對比日韓 台灣衝擊恐比金融海嘯嚴重
外界最關注的是日本的「反擊戰」。川普原先聲稱日本關稅為「15%+N」,引發日本國內反彈。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緊急飛往華府,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及財政部長貝森特交涉,最終美方承認行政疏漏,承諾修正命令並退還超徵的關稅。前立委邱毅直言,日本在發現情況後立即出手,才換來豁免疊加,反觀台灣,有些傳產原本稅率10%,如今硬生生加到30%,「企業怎麼活?」
前立委郭正亮也分析,韓國在與美方交涉時,以3,500億美元投資承諾換取15%稅率,並拆成1,500億美元與2,000億美元兩部分,其中大多為貸款擔保、且需通過商業可行性審查,實際出資低於5%,形同「零成本躺贏」。
產業界更指出,台灣其實握有「台積電」這張王牌,卻過早打出,談判籌碼大減。雲林科技工業區廠商協進會前理事長陳麒升警告,這波衝擊恐比金融海嘯還嚴重,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