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製造公司》看網軍議題 媒體識讀培養如何建立?

編者按:

近期台灣網軍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網路資訊雜亂又難以查證,現代人面對假新聞與社群媒體操作,要如何獨立思考、保持警覺,不被有心人士操弄? 2021年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人權 Café」,邀請影視書寫工作者王冠人,談論英國政治公關公司「貝爾波廷格」(Bell Pottinger)主要創辦人提姆・貝爾(Tim Bell)的影響力。

恐怖的社群影響力 煽動仇恨

透過國際人權影展中播映《輿論製造公司》,我們綜觀提姆.貝爾歷經不同時期的職業生涯,廣告業出身的他相當熟悉消費者心理,以銷售員心態進行幕後操盤。早期與柴契爾夫人合作時,以負面宣傳攻擊對手工黨的痛點;讓兩方意見分歧,以恐懼煽動仇恨;後來又出現社群媒體、大數據、網軍等等新的科技型態。

他早在六〇年代就已發跡,對世界造成巨大混亂,卻直到2016年才垮台,顯示出要揭露一個政治或金錢的聯繫有多麽困難。

「從他的生涯可以發現,影響力的操作從以前的廣告投放,漸漸變成更為精準的資料。」王冠人舉例道,無論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影響,透過演算法的作用,大概都會發現社群網路會投放你正在關注的訊息;當大家的喜好與認同都更容易暴露在網路上,也變相加速了政治公關公司可以用來使用的數據。此外,「社群媒體的使用者會爭奪能見度,用來推廣自己的東西。但社群平台本身的演算法就一直在變化,不同人會有不同使用思維,對提姆.貝爾來說,這就是一個可以拿來改變人民想法的武器。」

事實查核為必備 如何增進判別能力

當事實查核變成網路時代必備的基本條件,我們也得不斷學習媒體識讀能力。王冠人指出,看到太多訊息,反而無法好好消化;有時則正好相反,比如《輿論製造公司》就看不見金流,立場相同的團體背後,可能也有其他勢力是為了分化社會而推動。然而,「每個人大概都很難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能查核事實,我們需要想像自己是查核事實的人。雖然有人在做這些工作,但不表示我們要完全信賴事實的來源。」

被問及當代人對於資訊的焦慮,王冠人進一步回應,雖然傳統新聞漸漸不被大家信任,但還是有其價值跟重要性。他認為,隨著大家的習慣改變,事實查核的門檻可能會漸漸變低,有時我們並非沒有工具,而是信賴訊息來源就放鬆了戒心。最後,他也提醒大家,「思考一個消息如何成型,以及該事件想帶來的改變。要保持一種好奇,知道不同種類的說法,再來判斷。」

相關新聞

全台僅3縣提功能分區圖 政院訂4月1日召集縣市首長討論 施行可能挪後2至3年 因應氣候變遷等災害,《國土計畫法》原訂2025年上路,...
線上刷卡是民眾常使用的方式, 但一次性動態密碼依然會有盜刷問題,金管會將盡力為民排解信用卡用一次性密碼(OTP)遭盜刷的爭議。...
預防警示帳戶、人頭戶,金管會三路並進,一是針對警示帳戶數最多的前五家銀行列入專案列管,要求訂定改善計畫;...
台灣總人口數持續負成長,內政部指出,明年我國婦女總生育率僅有0.95人,並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預計2052年總人口數會跌破2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