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總理梅爾茨當選 第2輪才勝出創二戰後首例

 

德國聯邦議會於5月6日舉行總理選舉,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歷經兩輪投票,最終在第二輪當選總理,成為二戰以來首位未能在首輪表決中勝選的總理候選人,突顯新執政聯盟起步面臨挑戰。

首輪投票未過半 執政聯盟出現跑票

在首輪投票中,梅爾茨僅獲得310票,未能達到316票的當選門檻。依據基民黨與社會民主黨(社民黨)所組成的執政聯盟席次,理論上應能取得328票支持,然而最終有約18位聯盟內議員未投下支持票,引發外界關注。由於總理選舉採取秘密投票,實際跑票人數與身分無從得知。

第二輪當選但執政穩定性受質疑

經協商後,國會於當日下午進行第二輪投票,梅爾茨獲得325票,順利跨越門檻當選。不過,未能在首輪過關的情況,被視為對其領導能力與新政府穩定性的一大考驗。德媒《南德日報》形容此為「歷史性災難」,認為原本期待借新政府化解政治僵局的希望,遭此挫折。

社民黨與基民黨內部皆有不滿聲音

分析指出,首輪跑票可能與社民黨內部對梅爾茨的不滿有關。原因之一是梅爾茨今年初曾在國會推動移民緊縮決議,並接受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支持,違反主流政黨不與極右合作的共識,引起社民黨強烈反彈。時任社民黨黨團主席米策尼希更曾警告,此舉形同「打開通往地獄的大門」。

雖然雙方最終達成聯合執政協議,但黨內意見仍存分歧,可能影響議員投票行為。同時,基民黨內部對於組閣談判讓步也存有疑慮。儘管基民黨在大選中獲得較多席次,但梅爾茨為促成聯合政府,讓社民黨分得相等部會,部分基民黨議員對此感到不滿。

此外,梅爾茨在選前堅持不改革憲法規定的「債務煞車」舉債上限條款,但選後與社民黨合作推動修法,此一政策立場的轉變,也引發保守派議員的不滿與疑慮,進一步影響其在黨內的支持基礎。

相關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本(9)月 22 日在聯合國向各國領袖表示,在七個月的時間裡,他已經結束了「七場無法結束的戰爭」,並批道聯合國並沒有任何幫助。
超過 200 位科技圈資深老將、政界人士與諾貝爾獎得主今天呼籲全球各國,迅速為人工智慧(AI)劃定不得逾越的危險「紅線」。
近期,關於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優先支持消費還是投資仍然存在不少爭論。...
外媒報導,中國正爭取成為外國央行黃金儲備託管國,不僅可增強中國在全球黃金市場的地位,更可進一步降低對美元及西方金融中心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