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總理梅爾茨當選 第2輪才勝出創二戰後首例

 

德國聯邦議會於5月6日舉行總理選舉,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歷經兩輪投票,最終在第二輪當選總理,成為二戰以來首位未能在首輪表決中勝選的總理候選人,突顯新執政聯盟起步面臨挑戰。

首輪投票未過半 執政聯盟出現跑票

在首輪投票中,梅爾茨僅獲得310票,未能達到316票的當選門檻。依據基民黨與社會民主黨(社民黨)所組成的執政聯盟席次,理論上應能取得328票支持,然而最終有約18位聯盟內議員未投下支持票,引發外界關注。由於總理選舉採取秘密投票,實際跑票人數與身分無從得知。

第二輪當選但執政穩定性受質疑

經協商後,國會於當日下午進行第二輪投票,梅爾茨獲得325票,順利跨越門檻當選。不過,未能在首輪過關的情況,被視為對其領導能力與新政府穩定性的一大考驗。德媒《南德日報》形容此為「歷史性災難」,認為原本期待借新政府化解政治僵局的希望,遭此挫折。

社民黨與基民黨內部皆有不滿聲音

分析指出,首輪跑票可能與社民黨內部對梅爾茨的不滿有關。原因之一是梅爾茨今年初曾在國會推動移民緊縮決議,並接受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支持,違反主流政黨不與極右合作的共識,引起社民黨強烈反彈。時任社民黨黨團主席米策尼希更曾警告,此舉形同「打開通往地獄的大門」。

雖然雙方最終達成聯合執政協議,但黨內意見仍存分歧,可能影響議員投票行為。同時,基民黨內部對於組閣談判讓步也存有疑慮。儘管基民黨在大選中獲得較多席次,但梅爾茨為促成聯合政府,讓社民黨分得相等部會,部分基民黨議員對此感到不滿。

此外,梅爾茨在選前堅持不改革憲法規定的「債務煞車」舉債上限條款,但選後與社民黨合作推動修法,此一政策立場的轉變,也引發保守派議員的不滿與疑慮,進一步影響其在黨內的支持基礎。

相關新聞

美國晶片巨頭輝達 Nvidia (NVDA-US) 表示,與英國自駕技術公司 Wayve 簽署意向書, 計劃在下一輪融資中投資5億美元。...
在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通話後,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與中國達成TikTok協議,川普表示雙方協議讓美國投資團隊控制TikTok在美國的營運,...
9月18日,法國八大工會聯合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據法國 內政部的統計 ,全國範圍內有50萬人參加了示威活動。示威活動的組織者方面,...
中國將擴充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把數字及可再生能源等視為重點領域,推動企業交易和投資增加。通過擴大亞洲貿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