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快飆到40度! 環境部最快明年夏天提高溫調適國家政策

天氣越來越熱,「熱死人」的情況正在發生,更有學者示警「每年夏天都是餘生最涼」,許多勞工也在關心能否放「高溫假」,高溫已成為氣候變遷的關鍵指標。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預計最快明年夏天提出高溫調適的國家政策,並擬定短中長程計畫。

高溫所帶來的氣候衝擊有哪些?氣候變遷調適該怎麼做?7月31日環境部攜手勞動部、衛福部合辦「氣候變遷高溫調適對策研討會」找出解決方案。面對極端高溫的情況,環境部攜手勞動部、衛福部合辦「氣候變遷高溫調適對策研討會」找出解決方案。圖片來源:環境部

什麼是都市熱島效應?

熱對一般民眾不僅有感,高溫還加劇「都市熱島效應」。所謂的都市熱島效應是指都市地區氣溫較周圍高的現象。由於都市地區大量使用電力或化石燃料,加上密集的建築物,使得都市地區溫度上升,而且都市地區綠地稀少,如同一座發熱的島嶼,在氣象學上稱之為「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所主持的「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自2020年開始研究都市熱島效應,屢屢在雙北偵測到高溫,他提到「台北近年最高溫雖然沒有明顯增加,但高溫熱區擴張,」尤其台北、新北、桃園的高溫區將彼此相連而擴大範圍,未來要降溫恐怕更加困難。

另一份由環境部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在5月8日發布「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示警,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

環境部、衛福部、勞動部怎麼做氣候變遷調適?

彭啟明更預警,「如果到氣溫飆到40度,外面的車子會拋錨,馬路、鐵軌都會出問題。」他認為,各部會必須提前思考對策,怎麼因應極端高溫的問題發生。

為因應氣候變遷,台灣除了在2023年2月15日公布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外,更早在2013年分階段推動「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從過去著重溫室氣體減緩的工作,走向推動跨部會、跨領域合作的調適策略,今年已進入第3期(2023-2026)階段。

「調適」(adaptation)意思是降低人類與自然系統處於氣候變遷影響與效應下的脆弱度(vulnerability),使得人類與自然系統在極端天氣事件與暖化效應下的負面衝擊最小,且配合氣候變化的獲益能夠最大。

彭啟明觀察,包含大台北盆地、台中、高雄、台南等都遇到越來越熱的情境,部分縣市做主動降溫,例如啟動都市風廊,「但若遇到極端熱的作法,以我的觀察沒有一個部會來主責。」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接下來將以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執行秘書的身份,展開跨部會合作,預計最快明年夏天提出熱的調適國家政策。圖片來源:環境部

彭啟明不諱言,「調適不好做,需要人力,但我會努力擔起責任。」接下來將串連各單位合作,由環境部提出面對高溫熱浪時該怎麼減緩衝擊,勞動部預防職場熱危害,衛福部聚焦如何對抗熱傷害,別於過去大家各做各的,接下來會進行整合。

從縣市到社區,怎麼展開氣候變遷調適行動?

面對長期的氣候趨勢,各縣市和社區該如何做氣候調適準備?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王玉芬分享推動「台北市體感降溫專案計畫」的3大策略:體感降溫減碳、建築能效降碳、密集綠覆固碳。

  • 體感降溫減碳

都市計畫專案訂定「立體綠化設施」及「連續遮簷設施」,提供免計建蔽率、容積率等設置誘因,提升都市環境的綠化。

  • 建築能效降碳

透過優化建築外觀設計、提高設備能效、應用可再生能源,從公部門推進私部門提升建築能效,像是今年全台北市建築能效都要達到1級;以及從營建技術、工法、材料推動「近零碳建築」。

  • 密集綠覆固碳

是以增加綠化的方式來達到降溫的效果,例如:增加林蔭大道、具雙排植栽的人行道、喬木眾多的森林公園等。

至於社區的調適行動方案,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章甫建議,建立綠色走廊或行道樹、建立熱點地圖、社區周圍鋪設透水降溫路面,透過社區APP發送熱危害預警訊息。

整整兩個小時半的研討會,即便環境部沒有安排簡報,但彭啟明全程參與。他表示,接下來將以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執行秘書的身份,展開跨部會合作,預計最快明年夏天提出高溫調適的國家政策,並擬定短中長程計畫。

相關新聞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5)日在行政院會中表示,《銀行法》第72條之2(有不動產放款天條之稱)法規不變、安全警戒值不變、相關規定均不變,...
 受凱米颱風影響,主計總處5日公布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36%,連續4個月破2%通膨警戒;主計總處專門委員曹志弘分析,...
7月15日,國科會發佈《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下稱人智基本法草案),讓我國的人工智慧管制再度引發關注。不過,...
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昨天在行政院 經濟發展 委員會顧問會議中指出,美國目前的政策討論都一分為二,導致所有人的思想被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