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在臺步入高齡處境
據統計,臺灣新住民人口近五十九萬人,若加上廿一萬名外籍移工,共八十萬人口交織出台灣的照顧者新面貌,尤其在臺長居十年以上者陸續來到中年,在異鄉的日常生活除了得面對照顧伴侶、家庭或雇主外,同時可能面臨長期慢性病或高齡老化的威脅,在老年照顧的光譜上,新住民們很快將從「照顧者」這頭逐漸位移到「被照顧者」那端,新住民同樣面對高齡化狀態,在語言、文化或特殊境遇下,長照資源的使用也不那麼理所當然,新住民又該如何因應
與臺灣一同邁向高齡老化的新住民
新住民不論在人口結構、補充勞動力、家庭照顧及社會服務都對我國產生相當影響,內政部移民署112年10月資料顯示,台灣新住民近59萬人,根據「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數據推算,目前新住民年齡大於50歲者超過3成,近19萬人,他們都面臨身體老化、思考退休的年紀,加上多數新住民因跨國婚姻來台,和配偶年齡相距甚大,在配偶過世後面臨失去經濟來源、獨居或國籍身分等多元議題。
新住民在臺面臨長照議題
新住民逐漸面臨老化、配偶過世,失去經濟來源,進入獨老生活的困境,衛福部社家署表示,新住民若取得國民身分,視同社會的一員,呼籲有需要的新住民勇敢求助。
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新住民若在台灣長久居住,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雖然概念上仍被稱為新住民,但在法律上視同國民,享有與國人相同的福利服務,尚未失能的長者,將透過民政系統,由村里長協助找出需要關懷的老人家,定期瞭解家中狀況;若隨疾病惡化,長者已經失能,則可使用長照2.0資源。
簡言之未取得國民身分證,儘管持有居留證仍無法享受各項國民福利服務,其中也包括於長照領域協助各項服務的社福移工,依國家發展委員會「國際人力移動」調查中,臺灣社福移工總數為221,858人,其中看護工人數為最多22萬人,約占社福移工總人數的99%。
放棄國籍才能享有長照服務
目前長照服務針對國人提供相關補助,以具臺灣國民身分證者才能接受補助。儘管新住民取得公民身分的限制已經比以往寬鬆,2016年12月三讀通過後的《國籍法》修正,除了放寬外國人歸化時「不用財力證明」,也改成可以申請歸化後的一年內再提放棄國籍證明;然而,「放棄母國國籍」這個決定,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容易。
日本社會學者伊豫谷登士翁在《全球化與移民》一書中這麼說,歸化代表著捨棄原來的族群國家認同,語言文化認同,甚至是過去生命經驗的家族主體認同,切換或同化於歸化移居國的家庭裡。
新住民決定歸化或不歸化,必定面對著重構自我認同的糾葛,此外若新住民仍需要母國娘家經濟支援或社會支持,就會傾向保留母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