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修2024年經濟成長率至3.12%
楊金龍坦言,如果能確定通膨率低於2%,升息循環就進入尾聲,但「不能關起門來、只注意自己情況」,可以確定的是,明年上半年我國貨幣政策將維持緊縮、沒有降息機會,下半年要看通膨變化,以及美國等國的貨幣政策調整狀況而定。楊金龍說,如果美國降息速度很快,美元強弱又會影響全球金融循環與資金流動,央行就必須「做適當的處理」。
中央銀行昨(14)日召開今年最後一場理監事會,決議利率「連三凍」,重貼現率維持1.875%,與美國聯準會同步「凍息」;對於明年貨幣政策基調,央行總裁楊金龍定調上半年將維持「緊縮」,下半年除非美國快速降息、影響全球資金流動,才會考慮跟進調降利率。央行昨天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由原先的1.46%下調至1.4%,並上修2024年經濟成長率,從先前的3.08%調高至3.12%。
在通膨率方面,央行預估今年CPI與核心CPI年增率分別為2.46%及2.56%,低於去年的2.95%與2.61%。展望明年,CPI與核心CPI將下滑至1.89%與1.83%,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
對於聯準會明年下半年將啟動降息循環,且可能降息三次,我國央行是否跟進,楊金龍昨日回應,央行關注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動向、中國大陸經濟下行風險,以及國際原物料價格變化、地緣政治風險與極端氣候等因素,對國內經濟金融的影響,會適時調整央行貨幣政策。
楊金龍強調,如果台灣的通膨因結構性因素,從長期的1%低水準,上漲至1.5%至2%,那麼「通膨高、利率就要比較高」,不過相較聯準會的利率是「砰砰砰一直上去、然後砰砰砰下來,台灣是gradually(逐漸)上去、慢慢調整。」
對於明年貨幣政策走向,楊金龍坦言,如果能確定通膨率低於2%,升息循環就進入尾聲,但「不能關起門來、只注意自己情況」,可以確定的是,明年上半年我國貨幣政策將維持緊縮、沒有降息機會,下半年要看通膨變化,以及美國等國的貨幣政策調整狀況而定。楊金龍說,如果美國降息速度很快,美元強弱又會影響全球金融循環與資金流動,央行就必須「做適當的處理」。
楊金龍表示,這幾年台灣防疫政策做得好,生產沒有受到影響,加上經濟穩健前進、物價控制得宜,是台灣一大亮點。不過,近年國際局勢太複雜、變化太快,通膨又具有特殊性,導致大部分央行預測都失準,很多文章都檢討央行應該更謙虛面對市場、謹慎處理通膨問題。
楊金龍說,近年通膨成因較複雜,增加預測通膨走勢的難度,聯準會主席鮑爾先前在演講中提到當前貨幣政策面臨的挑戰,首先,疫情至今通膨大幅上揚,聯準會原先預期勞動市場緊縮與供應鏈瓶頸均屬短期現象,但事態演變未如預期錯失貨幣政策調整最佳時機,導致之後必須強力快速升息至限制性水準,以及是否應以緊縮性貨幣政策應對供給面衝擊等。
談通膨預測失準 楊總裁:要更謙虛面對市場
模型難以預估的時代。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供應鏈瓶頸、俄烏戰爭、服務類消費供不應求等非預期事件接連衝擊全球經濟,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14日坦言,這些特殊事件導致全球大部分央行對通膨預測都「失準」,中央銀行要更「謙虛面對市場」。
楊金龍以美國11月初跟12月中的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為例,兩次差別很大,11月初時還說要升息一碼,12月14日不但升息一碼的說法沒了,還預估降息三碼,代表現在市場改變很快,因此央行要更謙虛面對市場變化,對各項政策也要謹慎處理。
楊金龍說,全球通膨發展經歷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歷程,國際機構要準確預測通膨走勢更為困難,如IMF全球經濟展望的春季報告與秋季報告,2020年以來對美國、歐元區、英國當年通膨預測值修訂幅度均較疫情前加大,且明顯有低估情況,凸顯疫後通膨預測的困難度上升。
此外,IMF全球經濟展望春季報告對日本、南韓及台灣的當年通膨預測值長期失準,2020年以來春季報告與秋季報告的修訂幅度亦大,且也明顯低估,都顯示準確預測通膨走勢有其難度。
楊金龍強調,通膨特殊性使預測更加困難,為降低緊縮不足與過度緊縮的風險,央行貨幣政策強調要依最新數據決策。
全球經貿面臨四大不確定因素,楊金龍分析,即美、歐央行貨幣政策的未來走勢;大陸經濟情勢變化;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經濟零碎化等。美、歐央行大幅升息的累積效應持續發酵,若美、歐工資成本持續上揚,帶動企業以及家庭通膨預期居高,核心通膨下降緩慢,都可能導致更持久的通膨壓力,迫使美、歐央行維持高利率更長時間,不利消費及投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