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向碳中和 兩大法案最關鍵

面臨碳中和的國際趨勢、國內的減碳與綠電義務要求,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德國萊因13日主辦「綠電解決方案與碳中和管理研討會」,邀集國內有綠電及碳管理需求的企業參與,針對企業碳中和、綠電建置與採購的商務、技術、法律及環境實務議題進行交流。

我國「用電大戶條款」於2021年正式上路,要求契約容量5000 kW以上的企業需將10%用電轉為再生能源,全台有300多家企業受到影響。另外,《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也於2021年10月出爐,除了訂定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也首度將碳費入法,預計最快於2023年向280家以上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開徵。

目前法規要求用電大戶可以透過自行設置綠電設備、儲能設備、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或是繳納代金來滿足用電義務,其中設置綠電設備與購買綠電是企業滿足義務的熱門選項。企業也可以透過使用綠電,來減少電力使用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減碳的效果。

但企業要減碳,甚至進一步達到淨零碳排(Net Zero),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協理王竣弘認為,淨零碳排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轉捩點,必須從五大面向規劃,包括建構低碳策略藍圖因應低碳轉型需求;完整盤查溫室氣體排放量(含範疇一直接排放、範疇二間接排放及範疇三上下游相關活動);設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接軌供應鏈ESG要求;朝100%再生能源目標邁進;推動企業內部碳定價納入外部成本考量。

KPMG畢馬威財務諮詢公司副總經理林文棟分享,隨著台灣再生能源電力市場自由化,企業的購售電合約(CPPA)市場逐漸活絡、成形,成為企業用綠電的熱門選擇。在綠電採購對象的選擇上,開發商的經驗與商譽、專案的各項執照與許可、以及其他協力廠商都會是評估的重點。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用電大戶條款規範企業需購買電力及憑證,兩者不可分離,屬於「電證合一」形式。至於未來碳費開徵能否走向「電證分離」或綠電憑證與碳費抵減,修法方向勢必牽動綠電市場神經。

安侯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倪伯萱進一步指出,面對氣候變遷,各國紛紛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並推動減碳相關立法,企業在各式法令、供應鏈、資本市場及產品競爭的要求下,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碳壓力。對此,企業唯有瞭解最新國內外有關碳稅、碳費課徵、碳交易、碳盤查及如何抵減或抵換等法令規定,務實地辨識自身排碳風險、設定減碳目標及具體行動方案,綜合考量並透過相關購電合約等法律文件預作規劃,才能在此變局中立於不敗之地,將氣候變遷議題轉化為碳商機及綠色成長策略。

相關新聞

準行政院長卓榮泰進行內閣人事徵詢,今(4/16)公布 第3波人事,幾乎全是政壇新面孔,包括由產業請來的崇越董座郭智輝,將出任經濟部長;...
台股已經從最初推動當沖降稅的8,000多點,上升至目前近21,000點,在證券交易所得免稅,進出股市所賺的每一塊錢所得,皆享盡了免稅利益、...
環境部12日召開由農業部提交的「森林經營碳匯活動」方法學首次專案小組會議,針對森林定義、減碳方式進行討論。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會後表示,...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