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平準金亂象 金管會出手嚴管
高股息ETF頻頻動用平準金穩住配息率,逼得金管會出手管理了。金管會指出,收益平準金機制原是避免ETF因特殊原因,如大額申購稀釋配息時的通融機制,但近來不少投資人申訴,部分ETF以平準金配息的比例過高、且啟動時點不明確,已要求投信投顧公會研議訂定通則規範。
據了解,9月以後新送件、追募及已核准將開募的ETF,若有收益平準金機制者,都要揭露其平準金政策,否則就會面臨「卡關」,甚至無法開募。依投信投顧公會公布,至少還有六到七檔排隊申請核准的ETF要照新規,若要發行有收益平準金機制的ETF,必須明訂平準金政策,包括動用時點、動用上限比例,都要在基金公開說明書中揭露。
證交所亦表示,目前各家投信對平準金的揭露確實沒有一致的原則,已經請投信投顧公會了解各家投信揭露情況,研議出一致性的揭露原則,若有涉及需證交所修改相關法規或設置公開揭露平台,證交所亦會全力的配合。
國人瘋ETF,尤其是高股息ETF,今年至8月10日止,高股息ETF基金規模大增超過2,000億元,整體規模已逾5,500億元,且占台股ETF基金規模的一半以上。因投資人瘋搶,投信業者不斷進化配息機制,從年配、季配、到月月配。
過去沒有收益平準金機制時,許多ETF容易因配息前一大票人湧進、規模爆增,導致配息縮水或配息不穩定,後來加上平準金機制後,配息雖穩定,但卻遭投資人懷疑領到的配息有90%來自平準金及新投資人的本金,擔心是一場「龐氏騙局」。
金管會表示,至6月9日,國內已有23檔具平準金的ETF,為了預防投信頻繁動用平準金維持配息率及賣相,因此將要求投信訂出各檔ETF的平準金政策,且要對投資人充分揭露。
ETF配息來源包括股息、資本利得、本金及其他,其中股息是較可預測的,資本利得即要看市況,本金則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動用作為配息來源,境內投信有本金不得配息逾淨值2成的限制,為穩住月月配息率,許多ETF動用平準金的比重過大,引發投資人批評是作帳過頭,有誘導新資金加入,繼續作為配息來源的龐氏詐騙嫌疑,逼得金管會出手管控。
投信揭露平準金運用 可創三贏
業者表示,若在政策引導下揭露平準金運用標準及時機,可望有效發揮平準金作用,創造業者、投資人與主管機關三贏。
收益平準金讓ETF基金可穩定配息率,對追求長期穩定配息的投資人有極大吸引力,部分ETF基金納入平準金機制後,配息表現讓投資人更「埋單」,越來越多配息ETF基金決定增加平準金機制,連最老牌的元大高股息亦在今年增設平準金機制。
業者分析,股票資本利得加上配息才是真正賺到的錢,若金管會訂立明確規範,要求投信業者更詳盡、明確揭露配息來源,包括多少比率來自本金、收益平準金、股利所得及資本利得等細項,不但能反映ETF基金真實樣貌,也讓投資人可根據自己需求來決定投資方向,而非盲目追求高配息,卻不知自己投資了什麼。
金管會強調,配息基金若是債券基金,以債券債息來配息是正常的,但若大部分拿收益平準金來配,「就不正常」,收益平準金應是調節工具,不該是主要配息來源,現因揭露不清楚,讓投資人產生誤解,對投信、投資人都不好,資訊揭露愈清楚對發行者來說,也可減少紛爭,未來揭露到什麼程度,正在研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