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接招數位難題 面對、調適、永續

網路沒有國界,許多國家都意識到,在無邊界的網路世界裡,目前面臨有大則恆大、跨國企業壟斷的危機;過去這十年,大型科技公司稱霸,有多規則變成一家之言,將來政府該如何去規範、治理?一方面產業須往前衝,一方面要維護一般民眾的安全、隱私,如何達到平衡,是很重要的課題。

 

綜合討論前言

史欽泰 (前工研院董事長)

科技是要為我們人服務的,科技也要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去年數位發展部籌畫期間,大家對數位發展將來影響會是什麼,都還很模糊,今年這個時機來「再」談數位時代很適合,因為我們政府已經開始動作了,今年八月數位發展部正式成立,這個時候讓大家更清楚,到底政府要怎麼來看數位發展未來。

我們都知道網路沒有國界,但許多國家都意識到,在無邊界的網路世界裡,現在有大則恆大、跨國企業壟斷的危機。過去這十年,大型科技公司稱霸,有多規則變成一家之言,將來政府該如何去規範、治理;一方面產業須往前衝,一方面要維護一般民眾的安全、隱私,如何達到平衡,是很重要的課題。現在對網路的安全,社會信任感偏低,衍生出來資訊安全、詐騙犯罪的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大家都在積極找解答。

數位走向 臺灣需中流砥柱

臺灣目前有扎實的資訊電子產業,也因為這樣,在供應鏈的管理也非常的清楚,再加上半導體產業發展,更是中流砥柱,在這些前提下,數位發展部在八月成立,怎麼樣一方面帶領產業往前衝,一方面又要維護治理、安全、隱私來得到平衡,挑戰即將開始。這兩年我感受到臺灣的機會有一點,因為我們掌握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但臺灣終究是一個小的地方,在變化快速的一個世界裡,要怎麼樣掌握這機會,能夠持續的發展。

座談各界代表,前政委郭耀煌教授、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呂正華署長、台大教授詹文男與林照真,與新生代對科法有相當研究的資策會陳譽文組長,數位未來的交集有機會在這樣的綜合座談中,由大家討論方向與未來。

 


資安即國安 臺灣跟上腳步了嗎?

呂學錦:

掌握技術 培育國內資安量能

資安這樣的技術產品,我認為必須要自立自強、自己擁有;幾十年前曾經在美國參與研究工作時做過調查,美國之所以願意把保密設備賣給你,是因為他可以掌握你使用這個保密器的一切,如果美方沒有辦法掌握,他就不賣給你並列入管制。這就是為什麼我當年在電信研究所服務,主張保密技術要自己建立。電信研究所建立的保密技術,成為自然人憑證和政府的憑證管理中心(GCA)的核心。這個政府機關公開金鑰基礎建設(Government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GPKI)是在行政院研考督導下,中華電信幫忙建制起來,這系統的建制在國際上還小有名氣,曾有中東國家詢問我們能不能幫忙建立他的PKI。資安依循國際標準當然很好,也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依照國際標準建制自己掌握的資安solution才是重點我要提到一點,我們資安產業國際化要有策略,因為別人也會希望他自己擁有技術,那我們怎麼樣利用跟別人不一樣的做法,讓資安產業以我們所建立的技術能力可以國際化。

  • 公開金鑰基礎建設(PKI):是一組由硬體、軟體、參與者、管理政策與流程組成的基礎架構,其目的在於創造、管理、分配、使用、儲存以及復原數位憑證

被忽略的隱私權 人民應被保障免於恐懼

現在有個新的名詞叫clean network trusted可信賴的網路、可信賴的網路元件,這是今後在供應鏈上我們的網通廠商、資訊產品都必須即刻面對的課題,我就想從clean network延伸到有沒有可能是clean content,想要呼籲的是,雖然自己一輩子在電信事業服務,但覺得很汗顏的是,至今我沒有辦法做到,讓民眾聽到電話鈴聲響時,能免於恐懼。免於恐懼應該是國家對人民安全最基本提供的保障,免於恐懼是很上位的要求,或是最根本要求。我衷心期望任何電信的工具,現在不只是電話、email、line 等等這些,我們的政府能不能幫民眾做到免於恐懼,不要點了一個網址,木馬程式就進來了,然後個資就被拿走了。

資安是全世界每個人,在這個時代都需面對的問題。對企業來說,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數位轉型,若想轉型成功就必須做到利益跟成本平衡,需要公司最高階層CEO的支援、調整企業文化、把握切入時間點,從上到下,創造短期的利益,走向長遠未來。我希望數位發展部和資安署成立後,能夠在資安與數位轉型上有所作為,若成功,這是可以給一千分肯定的。

史欽泰:

新世代投身資安攻防

資安問題,在電信產業裡面確實是大問題,我在清華的有幾個學生創業,幫一般人解決些問題,就是現在的「whoscall,鈴聲還沒有響完前,拿起來看螢幕就知道打來的是誰,如果這次沒有顯示,資料庫也會不斷更新,阻斷詐騙、廣告、推銷的可能,或許不全面,但最少有解決某種程度的問題。學生們創業的時候確實是想讓大家免於被詐騙的恐懼思考方式是先想解決問題而不是先想到創業是要賺錢,我覺得也蠻好,蠻正向的。現在會被資安所干擾的事情,比詐騙還多很多,很多程式的問題對一般人,要防範確實是相當困難;也聽專門在IoT做資安的,也表示互聯網實在太難pick up ,現在走到萬物聯網的趨勢,漏洞變得更是太多,幾乎每個device都要做到保護,看來困難、挑戰會很多,除技術之外,需要很多管理能夠配合。民眾警覺性變高,目前大家不敢用網路手機,怕接了電話之後,一輩子累計的退休金都不見了或者是什麼,資安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Whoscall : 為台灣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來電辨識應用程式服務,該服務專為用戶辨識陌生來電號碼及封鎖騷擾詐騙號碼,全球突破一億下載量、擁有超過十六億筆電話資料庫。

呂正華:

這幾年其實臺灣面對很多資安攻擊,讓產業界慢慢了解,資安是重要的。比如,兩、三年前的一個例子,台積電有一個USB夾帶病毒的事件。當半導體這麼重要的產業,遇到USB事件所衍生出的資安問題時,重新回去檢查時,發現舊的機台用Windows 7,但Windows 7不再更新了怎麼辦?那就是要做一些補強及防護。再舉一個例子,有些設備比如說我們做印刷電路板,他去買別人的機器設備進來,可是你怎麼確保別人買電腦後都會先做掃毒?這個課題也需要協助。

  • 台積電USB產線中毒 : 二零一八年,台積電因安裝人員一個小疏忽,竟然造成台積電全臺產線大當機,營收損失高達五十二億元,創下臺灣有史以來損失金額最高的資安事件。

投入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 各界動起來

政府策略如何動起來?第一,遇到這課題就得努力去解決;政府部門向SEMI提案,制定標準SEMI E187,在今年一月SEMI E187也成為國際的標準,可以說遇到問題,反而可以讓政府與產業更加重視解決方案。此外,聯合諸如趨勢科技或國內的一些業者,為軟體做防護研究、建立標準,加入團隊共同努力,目標就是讓相關行業能導入端點防護,以及入廠前的掃毒等機制,成為今日產業界系統化的思維、模式。

第二、是資安要產業化或產業資安化,那我們在資安上面的推動郭耀煌政委也幫我們很多,他在科技會報辦公室的時候,就已經有把資安這樣的課題,包括那時候的行政院資安處還有工業局,我們就在推這樣的資安產業。數位部成立之後的數位產業署,這樣的業務就移到產業署來推動。我去年在工業局的時候,也把資安投資抵減納入產創條例,環境面增加更多的誘因。另外,我們在台南沙崙有一個ACW SOUTH,有一個資安的實證場域,目前數位部規劃的資安研究院,年底該研究院成立的時候會擺在沙崙,那南北在數位發展上,也可以一起成長、達到平衡。

 

  • SEMI E187:於二零二二年一月正式於SEMI官網公告,該標準制定四大要點包括:作業系統規範(如:作業系統長期支援)、網路安全(如:網路傳輸安全、網路組態管理)、端點防護安全(如:弱點掃描、惡意程式掃描、端點防禦機制、存取控制)、持續性監控(如:Log紀錄)。

知識擴散 需要世代隱形冠軍

呂學錦前輩特別提到,要免於接電話的恐懼,這是每個人,若是親朋好友曾接過這種電話,一定非常痛惡這些人。現在政府部門執行的方法,是數位部研究推動短網址,讓政府部門才能用gov.tw,其他人不可以使用。此外,國內還有很多的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它技術很厲害,它可能在某個特色、某個聚落等可以發揮得很好,可是他的資安可能比較不一定留意到,資安的特質就有點像保險,沒發生事情的時候你都知道很重要,但是就是稍微賭一把想說應該不會發生,可是當你發生事情的時候損害就很大。

 所以資安這一塊,我們希望透過知識擴散,或者是類似研討會的討論跟會後報導,讓更多人瞭解資安的重要性,進而去重視、面對它。此外,我們也還有很多年輕的朋友,他們願意來投入資安的領域,能夠一起把產業帶起來。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曾寫下「When we see "internet of things", let's make it an internet of beings.」從他的話,可以理解數位部最重要的是,幫大家去做各產業的數位轉型與升級。 

  • 隱形冠軍企業(Hidden Champions):是指具有全球性或區域性市場領袖地位的中小型企業。此類企業的的產品不易被察覺且行事風格低調、社會知名度低,是各自細分領域全球範圍內最優秀的企業。

郭耀煌:

政策如何跟上科技? 培育本土產業實力與規模

資安就好像防範偷竊一樣,並非現在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就永遠完美,因為小偷技倆也會進化,我們必須要有心理準備,資安是不斷演化、長期對抗的過程。所以,全民要有資安意識和素養,其次,我們過去常常認為資安就是資訊部門的事情,或者現在設立一個專責的資安部門就是他們的事情,與其他部門無關,這樣的想法就會有危險,落實全民跟全機構資安是確保資安的最基本運作原則。再則,如果臺灣有實力夠強的資安產業,對提高臺灣的資安實力,不管是從國家資安、企業資安都是有幫助的。問題是臺灣本土資安產業的規模仍然很小,成長不夠快。

我當政委的時候主張發展臺灣的資安產業要著力於三個方向。第一個要自主化,因為涉及國家安全,有些技術跟解決方案最好要自己擁有,臺灣公私部門現在還是比較傾向購買國際大廠的資安產品,因為都買大廠產品了,若還是保護不了,出了事,大家比較沒責任。第二個要規模化,因為你不規模化,資源不足,待遇沒有吸引力,怎麼吸引人才?麻煩的是相關主管部門預估台灣資安產值未來的成長率,還低於國際的平均成長率。以台灣的狀況,產業要規模化,就必須國際化,臺灣的資安新創雖有活力,但產業國際化還不夠,數位發展部要擔起責任,好好思考怎麼加速資安產業自主化、規模化、國際化。呂署長提到SEMI通過TSMC領頭的半導體資安標準,為什麼它可以成為國際標準?是因為我們的半導體產業實力國際超強,所以國際組織買單。其他方面,我們必須再加大力道去融入國際的主流。

追究企業責任 法律制定是必要手段

另外,個資保護除了受資安防護是否妥善之影響外,還有其它更需要重視的事項,大家有發現嗎?在座各位申請Google、FB帳號時,有仔細看過那一堆條款,然後才同意嗎?我想可能不多人這樣做,但那些條款是否可以讓用戶合理維護自身的資料自主權?另外,大家有很多個資留存在平台,平臺是否善盡個資保護的責任?政府也擁有很多國民個資或企業營業資料,我們是不是完全相信政府部門不會濫用?民主國家不能單靠人治,更需要法治。我個人認為完備的法制及多方利害關係人監督機制對公私部門都是必要的,台灣才能夠有一個完善的資料治理體制。

 


數位治理 媒體權利與法律制定

林照真:

也談全球快速發展的數位生態。面對擁有財富、勢力雄厚的跨國平臺,如果政府不出面,民間社會沒有辦法。媒體所要爭取的,是在Google跟Facebook設計、制定廣告買賣系統,只能遵循他們遊戲規則的情況下,去要求平台使用新聞內容要付費;遺憾地說,媒體在這個系統裡,是處於最下游的角色。

新聞議價 跨國企業與各國政府攻防

看看澳洲的例子,它必須由政府立法強制要求議價,Google跟Facebook才屈服。我們也看到法國必須制定《著作鄰接權》法律,然後再輔助《競爭法》,類似國內《公平法》,Google、Facebook都還會抗拒,更何況臺灣目前沒有可直接適用的法律。臺灣在這個問題上,是不可能採取法律的共治。我們要問的是,臺灣的公民社會比法國、澳洲的公民社會更強嗎?我是對臺灣的公民社會有信心,可是才解嚴多少年,公民的權益該如何爭取?在這件事情上,Google可以聘請國內最強的國際律師公司來為他們打官司,本地大小媒體有這財力嗎?Facebook在臺灣,連落地都沒有,我們該怎麼跟他談?再強的民間社會都沒有辦法,這一定要政府出面,且無法避免要法律成本。

避免科技霸凌媒體 維護民主生存

科技霸淩的問題,其實並不算是數位發展部的業務,現有的跨國網路媒體以科技霸淩,是在廣告交易過程中,有關市場透明、公平競爭的問題,這是公平會應要管理的。查訪中可以瞭解到,今天媒體與平台間的總總不同問題,涉及到的主管機關其實是非常分歧的。這是臺灣,也是很多國家要面對的共同問題。如果我們有高度的社會共識、有足夠的輿論願意形成壓力,我有信心,可以儘快地去抵制外強的壟斷,維護新聞與民主的生存。

我會講這些,不是因為我在新聞所教書,希望我們的學生將來好的就業機會才這樣說,我也不是因為我是《中國時報》出來的,所以我要為某一家媒體公司講話。都不是的,只因為媒體在民主社會,真的很重要。

呂正華:

議價問題 各部會意見整合中

其實從澳洲的媒體議價法後,就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在國內進行各項討論;近日數位部成立,這個議題,有經過行政院不斷協調,因為類似這樣的課題還是得由行政院處理,其中,產業的意見是由產業署這邊去做洽談。為什麼會這樣分工?因為十幾年前我還在當組長時,在工業局累積了一些經驗,包括Google在臺灣設Data Center,國內簡立峰總經理在業界創新、培育人才等等,所以目前數位部賦予我與產業署協助瞭解的任務,由產業署把各界意見整合出來討論。

因為媒體有很多種樣態,所以還是應每個單位一起來討論,未來將有個平臺去當產業之間的橋樑;選擇可能也是好幾種樣態,有的要到智慧局底下的著作權去做修正,又或是其他模式,有數種選項在討論、考量。對政府來講就是讓各界相互溝通,討論出較適當的方案,評估、協調後才會往下走,這是目前大概的進度。那因為我代表的是產業署,所以產業的意見上,是要推動各行各業數位轉型,我們會去努力;而媒體業本身,則由文化部來主管,未來會再進一步做意見整合。

架起溝通橋樑 合作共管為理想目標

最後談到法律的面向,現在主流的意見,是比較希望政府跟民間的共管;若從產業署角度來講,我們比較講究的是協作。那什麼叫做協作?比如說在遊戲業產業環境面,我們希望他們發展更健康、健全一點,這是需要有自律也需要他律的。所以我們就在臺北市電腦公會底下,去推動遊戲振興會,由產業先做好自律之後,在有更健康的環境之下,然後我們再去做推動產業,這個也是共管外,一個好的協作方法。

 

陳譽文:

建立社會信任刻不容緩

今天談的很多問題,最根本的一件事情是社會信任的問題,其實信任本身是社會資本裡很重要的關鍵。這一連串科技演進的過程,因為科技發展快速,導致目前社會彼此間信任有點被瓦解;大家有一種恐懼感,就是說我不知道要相信誰。以前比較早的年代,我們可能相信親戚、家人、鄰居,然隨著社會樣態演變,生活圈不斷擴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信任感,也日益薄弱。民主社會使我們相信制度,擁有基本的法律,包括社會規範、道德倫理等,但如今發現,我們是不是又走向一個比較混亂的現狀。

基於上述,我想要跟大家談的概念是,法律在社會演進、科技發展的過程裡面,其實是一種社會資本建立,是一種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可能只是其中之一。社會信任建築的過程裡,如果單靠法律其實是比較危險的,它當然絕對不可或缺,但如果只靠它可能無法有效維持社會運作。

近年來數位的發展快速,像我們資策會科法所,在法律制定的過程,或作為政府的智庫,我們花很多時間跟產業、跟學校老師做大量討論;近期在國際組織裡,也會談到,法律制定過程因為成本很高,所以不一定是馬上制定法律,重點是政府跟民間或跟產業,要如何達成共識。

管制與人權兩難 取得共識是首要目標

法律的問題在於,現在技術進展很快,如果政府統統把標準都寫到法律裡面,恐怕又跟不上變化速度,這是制度面要建立的難處。但,如果通通都丟給產業自律,恐怕又會難以收拾,尤其面對像大型數位平台,有可能會出現我們難以接受的現況。現在各國對於這種狀況,都會討論比較中間的方式,就是共管的方式,也就是產業自律跟政府法律之間,一個比較中庸的做法,某個程度上,是政府做最低程度的要求。

國外相關研究,也都開始討論共管的可能;大家一致認為,未來數位治理,需要完全都交給政府強制管理,尤其剛剛講到線上content的問題,如果強勢的去管理,很容易踩到言論自由的線,那是我們民主社會裡很重視的原則。怎麼樣不踩踏言論自由,並維持社會信任、建立跟原則,是各國現今都有的難題,目前為止也沒有答案。

那至於法律可以做些什麼?法律還是可做制度的建立,它可以把機制固定化,或是做產業的促進,它還是有自己工具上的效果。就整體而言,未來的法律上,大概會很難看到只有政府單一的做決定,一定會是儘量跟公民社會、產業之間,相互溝通合作,看能不能建立一些基本,只能說先說規則,還不一定要進到法律的層級。政府與人民一起協力,才有可能把新的數位社會較好的法律規則的制定、建立。

 


數位時代 適應虛實整合

詹文男:

科技4.0時代來臨 臺灣準備好了嗎?

數位科技已經進展到4.0,什麼叫4.0?1.0就是在大企業、軍方擁有一部電腦,那樣子的時代是1.0,2.0是進入PC時代,每個個人在家裡面有一部電腦,3.0是手機之類的移動裝置,可以自由隨身。4.0則可以看成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它提升了我們很大的生產力,形成了很多的創新服務,但也造成了非常多新的倫理風險。在這個情況之下,未來有哪些關鍵議題要探討,是我們今天非常重要的主題,包括資訊中立、數位近用、數位技能落差,還有性別平權、跨領域連結跟人才培育,如何去中心化、發展數位國土與確保資訊安全,及人工智慧倫理等等議題,都非常需要我們去關心。

資訊素養從小培養 因應cycle life

有天我看到一則有關法國教育部的新聞,標題寫著:『不要讓手機毀了下一代』,因為法國教育部曾經做過一個長時間的調查,發現孩子如果長期沉溺於手機的話,十年後考上好大學的機率非常低。但科技對教育與學習,帶來的影響都是不好的嗎?也不見得。以前我們說我們過的是線性人生,而現在則是一個cycle life。線性人生就是小學念完念國中、高中念完念大學、大學到大公司去工作,從小職員、科長、經理然後結婚生小孩,然後工作、退休、死亡,這叫線性人生,過去大部分人的人生大概就這樣子。那什麼叫cycle life?小學念完念國高中、高中念完大學、大學念完休學,休學去工作、工作之後念EMBA、結婚,結婚之後離婚、離婚之後又再去遊學;也就是說現在一個四十歲的人,你很難預測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這叫做cycle life,也就是說當你六、七十歲時,可能還在學習。你會發現透過科技,任何人、在任何時、地想要學習任何的knowledge,都可以做到,這也是科技帶給教育與學習上,重大的歷程與影響。

辨識數位科技正負衝擊

資訊教育跟資訊素養,都需要從小訓練、培養,國民才能夠有能力擷取數位科技對我們產生正向的部分,也比較能夠避開負面的影響,例如分辨假新聞,不易被詐騙及竊取隱私資料等;希望所有專家學者都能夠針對未來可能產生的這些課題,好好的思考研究,提出對策。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出了一本書,書名《數位科技應用4.0 - 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我們準備好了嗎?》,內容就是希望呈現數位科技為社會帶來的正負面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若民眾的資訊數位素養能夠提昇,才能夠充分發揮數位科技帶來的生產力,降低可能的倫理風險,與數位科技共生!。

 

郭耀煌:

連接實體世界 進一步發展SDGs第十八個目標

一個數位國家的典範應該有什麼?它應該要能運用數位科技強化國家韌性和政府的智慧治理。還有,我們的網路社會是不是能夠相互包容?數位經濟發展的紅利是不是全民可以分享?最後,臺灣也必須要是全球可以信任的夥伴,臺灣能不能在數位時代,透過數位優勢去進一步深化全球夥伴關係。我們期待數位發展部的成立,可以加速臺灣成為民主安康永續的數位國家。

有人倡議說:數位那麼重要,SDGs原先有17個永續目標,應該進一步把數位科技列為第18個永續發展目標。我個人的想法是,原先17個目標可能比較關注實體世界的問題,但數位發展現在跟這17個目標已經緊密互動,並不能獨立去看待。譬如,第8個指標是就業跟經濟成長,現在數位發展浪潮已大幅改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產業結構,就業機會、就業型態也隨之改變。所以談數位永續,不能只獨立的看數位發展怎麼變化,而是要注意到數位發展跟原有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彼此之間的正面跟負面的互動,然後來達到永續,在實體世界永續,也在虛擬世界上永續,這也是實踐SDGs的一個必要解方。

  •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二零一五聯合國宣布了「二零三零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十七 SDGs 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科技政策扎根不夠深 智慧臺灣數位轉型往世界邁進

數位發展一定是長期的演化歷程,而且它不是線性的,也不是只受科技因素影響,有時候非科技因素的影響更大也更深遠,所以我們怎麼樣有智慧的去適應與調和,是很重要。要談數位轉型、數位發展,不會今年、明年談完就沒有,我們必須要有活力,才能夠持續向前,往世界趨勢邁進。

另外,我覺得臺灣的產業發展不只要重視產值,也要重視價值。比如說,我談到智慧生活、福祉經濟,是希望從提升國民生活品質來帶動商機。換句話說,提升數位經濟和國民生活品質是同步實現、相輔相成的。台灣數位經濟的未來發展,要著眼於保障臺灣及國民之安全永續,也要貢獻於地球環境、人類社會及經濟的永續。以我個人的專業經驗和長期參與,臺灣的IT設計製造居於全世界領先地位,但臺灣的科技政策有點像浮萍,風吹到哪裡,跟著飄到哪裡,根札的不夠深。所以,台灣偏向扮演新興科技熱潮快速追隨者的角色,而非先驅者、領導者角色。但是,平台經濟與資料經濟已朝向先驅者獨佔發展,台灣的數位轉型,必須深刻體認到此挑戰。

 


結語

史欽泰(余紀忠基金會董事)

串聯正向力量 引領下一世代

談資訊數位的科技,臺灣是這兩年疫情、國際局勢變化下的受益者,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產業,都需要仰賴資訊設備,半導體也是,可以說國內大家默默耕耘四、五十年,現在突然一躍成為全球的焦點。現在有很多新的名詞不斷出現,比如「元宇宙」到底是什麼概念?很難想像,虛擬不真實的世界,要相互串接,但這顯示出,未來趨勢就是所有人要靠著數位科技、半導體,領航下一個世代。

感謝這場討論的學者分享,也解除了我一些疑惑,過去在電信局和電話公司的時候,常常被人家罵,說那個詐騙電話都也是經過你們電話打的,為什麼電信局都沒有發揮功能把擋掉。所以除了相關單位的監管,法律制定也是非常重要,要怎麼樣避免民眾質疑,加強溝通與理解,建立互信機制,在過程當中,顯然還有進步的空間。

最後,我觀察目前社會氛圍,很享受過去兩年臺灣科技產業那些好的成長,卻忽略去面對問題,這是很奇怪的,我們如果沒有正向的,去整體向上發展的力量,那就算現在有好的半導體產業在領頭,也只是短暫的成果,要如何期待未來能長遠並成熟的一天?大家還是要繼續努力了。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談數位時代是一個不容易且龐大的議題。數位科技大範圍衝擊生態環境,無論在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層面,都受深遠的影響。臺灣在科技島的成就上,怎麼樣在制度上更全面、嚴謹,需要集思廣益構思藍圖;面對數位應用不斷推進,有更前瞻的佈局,應對衝擊社會、文化、個資、人權等問題,科法專業研究更須調適、提升,讓民眾有更公允保障。

五年來,我們關注、討論這重大的議題,深知應一談再談,藉由每次集結的力量,希望發揮漣漪效應,一個波瀾能夠再帶動另外一個波瀾。感謝與會的所有先進、專家,在這段非常艱辛的路程上,共同承擔繼續耕耘,做為老媒體人與研究員黃鈺安,也能盡一份心力與事功為職責。

 

相關新聞

總統當選人 賴清德 即將在5月20日就職,新 內閣 人事先後陸續已公布5波,賴清德今天親自公布國安首長人事布局,率領準國防部長顧立雄、...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