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海市蜃樓般的居住正義

              今年一開頭,民眾最有感的或許是物價飆漲與房價高掛,有如脫韁的野馬,一去不復返。

為關注民眾最切身的居住問題與遏止不良效應,近來政府祭出擴大租金補助方案之政策,每年用三百億元預算補助五十萬戶租屋家庭,減輕其租金負擔。以薪資低、無法買房的租屋族來說,或許能高興一陣子,稍微喘口氣,但大灑幣的補助政策只能算是短期治標,對於長期治本的社會住宅政策,卻是漸行漸遠。

卅年前,台灣曾有「無殼蝸牛運動」,隨後又催生出「巢運」,民眾也多次上街抗議,眾人開始正視居住正義議題,但直至今日房價依然不斷飆漲,歷年來執政團隊都揭示杜絕房市炒作的政見,信誓旦旦維護民眾居住正義,可是至今對高房價問題束手無策。

蔡政府競選時劃出美好藍圖,推出八年建廿萬戶社會住宅政策,甚至為推動加速興建社宅,二○一八年還特別成立「國家住宅及都更中心」,這些堂而皇之的大餅,好像只是昨日。而執政已逾六年,據統計全國社會住宅的完工數僅一萬九千多戶,達成率不到一成,即使把「興建中」的兩萬四千戶加進去,勉強達到兩成,顯見政見落實欠佳,要讓民眾實現一個溫暖家園的夢,遙遙無期。

縱然補助租金的政策打著共享經濟、創造雙贏的大纛,可是仍無法掩蓋社宅興建毫無進度與房價急速飆漲的窘境。近年房價動輒數千萬,都會區的新屋每坪甚至破百萬,時日漸長,站上高峰的房價恐怕猶如變心的女友,回不去了;更無怪乎成功大學學生在賴副總統蒞校演講詢問時,近半數人都想當「躺平族」,不想努力了。居住正義若遲遲無法兌現,很可能是社會治安和民意反動的警訊,為政者不可不慎。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